厚着脸皮|马未都地摊上一个盘子,摊主说300元,我厚着脸皮说了200元
导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还很低 , 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 对于文物、古玩的认知非常有限 , 这就给一些有文化 , 喜欢收藏的人提供了很多捡漏的机会 。 马未都先生就是在这一时期走上收藏之路 , 并依靠过人的眼力 , 淘换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 。
成名之后的马未都并没有依靠倒卖文物赚钱 , 相反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收藏的文物 , 他开办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 并且利用课余时间 , 在电视台、网站做节目 , 为观众讲解收藏知识 , 同时也分享一些当年他收藏捡漏的一些趣事 。
本文插图
【厚着脸皮|马未都地摊上一个盘子,摊主说300元,我厚着脸皮说了200元】
早些年 , 马未都刚刚从外地插队回到北京后 , 被安排到《青年文学》当了一名编辑 , 这时的马未都已经喜欢上了收藏 , 所以一到节假日就跑到潘家园、报国寺等古玩市场逛地摊 。 那时候的古玩市场名气还不大 , 真东西也多 , 不像现在基本都是工艺品 。
有一回马未都又来到古玩市场闲逛 , 走着走着突然被地摊上一个小盘子吸引了 。 只见这个小盘子胎体翠绿 , 造型精美 , 一看就是一件清朝年间的瓷器 , 至于是什么年代 , 是官窑还是民窑 , 则还要近距离的仔细观察 。
本文插图
马未都并没有直接上前去拿小盘子 , 反而是与老板拉了几句闲话 , 然后无意间才提到了这个小盘子 。 地摊老板不识货 , 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小盘子是清朝时期的珍贵瓷器 , 还以为是大路货 , 所以也没在意 , 就说是之前在乡下收上来的 。 见到老板的态度 , 马未都心里有底了 , 就询问多少钱能买 。
可地摊老板也不是傻子 , 一眼就看出了马未都对小盘子的喜欢 , 所以要价300元 。 要知道在八九十年代 , 300块钱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 一些普通家庭一年的花销不过几百元 。 所以听了摊主的要价后 , 马未都也有些犯难 , 心里开始嘀咕怎么与地摊老板讨价还价 。
马未都后来回忆说 , 当时真的没有那么多钱 , 于是厚着脸皮说了一句:“200元的话我就要了 。 ”没想到地摊老板非常爽快的答应200元成交 , 这还让马未都郁闷了半天 , 认为如果自己脸皮再厚点 , 也许100元就能买下来 。
本文插图
将小盘子带回家后 , 马未都又仔细的看了很多遍 , 最终凭借以往的经验断定它是一件清朝道光初年的瓷器 。 因为无论从胎体、釉面和造型来看 , 都有乾隆、嘉庆时期的明显特征 。 不过这件小盘子并非官窑 , 因为它不像官窑瓷器那样光彩耀人 , 反而十分朴实 , 应该是一般百姓家使用的盘子 。
但马未都说这个盘子的价值并不比一般的官窑瓷器低 , 因为它的落款具有非常浓厚的时代特征 。 首先看盘底下有一个四方款 , 写的非常潦草 , 说明是民窑时期流行的“草迹款” , 除了正规的四方款之外 , 在盘子底部上还有一个“文”字 ,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呢?
本文插图
马未都介绍说 , 在清朝时期 , 农村人家的婚丧嫁娶 , 一般都是在家里办酒席招待亲朋好友 , 自家的盘子、碗碟肯定不够用 , 只能到左邻右舍中去借盘子、碟碗用 , 等到酒席结束之后再还回去 。 为了归还时方便 , 很多人就将自家的盘子上做上标记 , 比如姓氏 , 或者名字中的某个字 。 这件小盘子上的“文”字 , 应该就是一种独特的认领标志 。
推荐阅读
- 跳蚤市场|海港“小网民”参与“地摊经济” 助力文明城区建设
- 说说马未都先生的“猪粪治疮”
- 利润|地摊经济:月薪1000的你,还在等什么?
- 大金牛财经|又一盆“冷水”泼在了地摊经济!这一行为明确“禁止”!
- 占道经营|忻州:多部门联合执法规范地摊经济!
- 港媒:中国厂家拥抱竞争激烈的“地摊经济”
- 公益|成都双流怡心街道开展地摊公益活动 让闲置物“变废为宝”
- 不要盲目跟风摆地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