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 亚洲"糖王"的中国情令人动容
|作者:隋唐|编审:肖莹“在A股的食品饮料市场 , 盯茅台伊利就图个乐 , 真‘东方神水’还得是益海嘉里 。 ”这几天 , 益海嘉里即将上市的消息给扑朔迷离的A股添了一把旺柴 。 这个听起来陌生的集团 , 旗下产品占领了大半中国人的厨房:金龙鱼、胡姬花、欧丽薇兰、香满园、海皇……
这是个实打实的粮油与调味品帝国 。 2019年 , 益海嘉里营业收入高达1707.43亿元 , 几乎是伊利股份和贵州茅台之和 。不过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长得像国货的金龙鱼其实是个“外资”品牌 。 它背后 , 是个富可敌国的东南亚华裔家族——郭鹤年家族 。家族掌门人郭鹤年祖籍福建 , 出生于马来西亚 。 他30来岁掌握全球超过5%的食糖生意 , 40来岁创立香格里拉并将其发展成亚太区最大豪华酒店集团 , 1984年投资北京国贸 , 打造出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CBD……
虽不是中国人 , 却是中国心 , 这是外人对郭鹤年最多的评价 。 当年新中国刚成立 , 他“瞒天过海”向举步维艰的新中国伸出援手;改革开放前期 , 他又毫不犹豫地将中国市场视为新的蓝天宏图……如今已经年过90的他 , 常年为自己的华裔的身份而自豪:“父母从小也是这么教育 , 我们始终是中国人 , 不要忘本 。 ”“糖王”郭鹤年郭鹤年出生于1923年 , 算是见证过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 而他的一生 , 也必将被打上“传奇”的标签 , 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他出身巨贾家庭 , 但童年难言幸福 。在他的童年记忆里 , 父亲从未善待过母亲 , 倒是吸食鸦片、沉迷赌博、包养情妇样样行 , 有时甚至几天不见踪影……“商场上的成功侵蚀了父亲的灵魂 。 ”很多年后 , 郭鹤年如此评价父亲 。父爱的缺失 , 让他受母亲影响极深 。 好在 , 母亲是个不同流俗、不欺暗室的大家闺秀 。 从小母亲对他要求严格 。 如果调皮捣蛋 , 母亲就用细细的藤条打他屁股 , 从未溺爱 。如此长大的郭鹤年踏入了真正的“精英阶层” 。 他在马来西亚极负盛名的新山英文书院打下英文底子 , 又在马来西亚最为著名的华文学校宽柔中学系统地接受了华文教育 , 之后 , 他进入另一所名校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深造 。
·青年郭鹤年在那里 , 他与马来西亚两位总理拉扎克、侯赛因·奥恩成了校友 , 还眼睁睁地看着同窗李光耀如何“想赢得每个争论” , “身上散发些许的优越感” 。毕业之后 , 郭鹤年继承家业 , 做起了米粮油生意 。 但继承家业并不是他的目标 , 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才是他的雄心 。后来让他实现这个目标的 , 是白糖 。1954年 , 在英国伦敦考察的他发现了白糖市场的广阔前景 。他认为 , “糖是最廉价的必需奢侈品” , 但“受天气影响 , 产量极不稳定” 。正如《权利的游戏》当中贝里席所说:“混乱是上升的阶梯 。 ”在弱者眼里 , “不稳定”是把伤人的利器;但在强者眼里 , “不稳定”恰是大展身手的广阔空间 。1963年 , 在白糖市场浑浑噩噩闯荡了好几年后 , 郭鹤年等来了自己的机会 。那年年初 , 欧洲遭遇百年未见之寒 , 食糖市场的变动早就被敏感的郭鹤年嗅到 。他在新加坡以每吨均价35英镑的价格囤货2万吨 , 等待着最佳出手时机 。谁知 , 白糖的市场价格飘忽不定 , 每吨均价从最高时的40英镑忽然跌至30英镑 , 这对他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 。直到第二年9月 , 飓风掠过加勒比海 , 全球最大的糖出口国巴西受灾严重 。 糖价瞬间飞涨到60英镑 , 让冒着冷汗“按兵不动”的郭鹤年体会到了“一念地狱 , 一念天堂” 。1964年年底 , 伦敦某晚报将郭鹤年称为“东方糖王” 。当年初入商界 , 母亲曾告诉郭鹤年 , “大米、糖等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食物 , 无论如何不能从中牟取暴利 , 不要成为推高主要粮食价格的罪魁祸首 , 因为穷人都是以此为生” , 他却恰恰靠糖发家 。不过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这或许不是坏事 。 在《亚洲教父》一书中 , 史塔威尔曾说:“东南亚各国独立后 , 政府最早批准的垄断企业是那些经营粮食进口贸易的公司 。 这类许可证的创造并不是为了让教父(郭鹤年)中饱私囊 , 它旨在杜绝投机买卖、稳定那些被认为是基本日用品的价格 。 ”郭鹤年与中国史塔威尔说得不错 ,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一个能将生活必须品的供应稳定下来的人 , 是社会不可多得的财富 。而这个人的内心深处 , 一直将中国视为第二祖国 。1973年的一天 , 郭鹤年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电话 , 请他到香港面谈 。 几天后 , 郭鹤年在宝华大厦见到了两位中国商务部的干部:“他们一坐下来就讲 , 国家现在很紧张 , 缺糖 , 同时也缺钱 。 这种困难想要和我商量一下 。 ”原来 , 当时中国急需30万吨白糖 , 但是需求一旦走漏风声 , 必然会令白糖价格先行上涨 。 为了不“挨宰” , 中国想请郭鹤年出面“当代购” 。在郭鹤年眼里 , 这不仅是生意 , 更是“祖国”交付的任务 。 于是 , 手底下没有这么多存货的他把目光投向了巴西 。不过 , 郭鹤年的“糖王”身份在食糖市场也足够显眼 , 如果30万吨白糖的需求量一旦提前被市场获知 , 必然会“买在高点”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 郭鹤年用出了一记“瞒天过海” 。他先是现身日内瓦国际糖业会议 , 然后暗中派人去巴西买糖 。·郭鹤年(左)与当年买糖的助手“糖价未涨之前 , 务必抄底各国期货交易!”这是郭鹤年的死命令 。但在日内瓦 , 一个消息将他吓出了一身冷汗 。 一个朋友对他说:“最近巴西出现了几个亚洲人 , 天天在糖区进进出出 。 ”国际市场已经有所警觉 , 郭鹤年需要跟“风声”赛跑!他马上打电话给助手 , 让他在巴西“速战速决” 。 三天后 , 合同签订 , 郭鹤年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又过了几日 , “中国需要30万吨白糖”的消息不胫而走 , 糖价飞涨 。 但此时郭鹤年从容不迫地出手期货 , 不仅以合理的价格完成收购 , 甚至还帮中国赚了近500万美元!在这笔大宗生意中 , 他不仅一分钱都没赚 , 还为此推掉了两单生意 。 后来有采访人员问他为何“有钱不赚” , 他淡淡地说道:“这对中国是不忠 。 ”郭鹤年对中国的感情从小就有 。 当初家族“下南洋” , 他早早就被母亲教育“不要忘本” 。多年以来 , 他一直以“中国人”自居 。1985年 , 中国决定在北京建国门外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贸易中心 。 没想到 , 国内企业无力承担 , 外资却趁机开出了苛刻条件 。消息传到郭鹤年耳中 , 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要争志气 , 不要给外面人看不起我们华人 , 这个事情 , 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 。 ”当时的东三环还是荒地一片 , 在这里一下子扔下5亿美元 , 郭鹤年成了别人眼里的“疯子” 。 但他说:“就算种棵榴莲树也要七八年才能结果 。 ”后来 , 北京国贸CBD拔地而起 , 直到今天都是北京的“地标”之一 。
推荐阅读
- 山东大学给留学生招25个“陪护”的消息可不是谣言
- 案件侦办|连7块钱也要偷!从后宅到江东,他们找这些车下手……
- 小卷毛大娱乐|扔垃圾也能赚钱了?我国又出新技术,让垃圾从负担变成“香饽饽”
- 美国|赵立坚说很多中国人表示苹果也可不用
- 周女士|狗没咬人,狗主人也要赔100多万!
- 厉行节约,管小料也要管大料
- 中年|医生休假,死神就有机会了?潜入2.5米河底,也要打败你!
- 每天净赚1.2亿人均月薪5.8万 蚂蚁是靠什么赚钱的
- 如何看待「3岁女孩被爸妈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
- 为当赚钱,把3岁女儿硬喂到70斤?女童父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