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的歌词除了抄袭还剩下什么?

高晓松的歌词除了抄袭还剩下什么?我们今天相聚在此 , 唯一要做的是议论高晓松 , 我们所有努力的唯一目标 , 是要彻底否定高晓松的价值 , 把高晓松盖棺论定为毫无价值 , 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最大价值 。高晓松是个写歌词的 , 相当于诗人 。 而诗人的价值完全在于写出了多少名句 。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名句无数 , 有些都变成了成语 , 所以这四位稳居诗人排行榜前四名 。 王勃一辈子只写出过“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以及“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名句 , 后一句还是化用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 杨柳共春旗一色” 。 杨炯一辈子只写出过“宁为百夫长 , 胜作一书生”这一句名句 , 所以排名还在王勃之后 。 鲁迅写出过“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 “我以我血荐轩辕”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无情未必真豪杰 , 怜子如何不丈夫” , “度尽劫波兄弟在 , 相逢一笑泯恩仇” , “岂有豪情似旧时 , 花开花落两由之” , 这可就比初唐四杰厉害多了 。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写出过“诗和远方” , 高晓松自己呢 , 除了抄袭好象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名句 , 因此价值等于零 。 高晓松你是个零 。《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回:那“怜我世人 , 忧患实多!怜我世人 , 忧患实多!”的歌声 , 飘扬在蝴蝶谷中 。 群豪白衣如雪 , 一个个走到张无忌面前 , 躬身行礼 , 昂首而出 , 再不回顾 。 张无忌想起如许大好男儿 , 此后一二十年之中 , 行将鲜血洒遍中原大地 , 忍不住热泪盈眶 。 请看清楚 , 也有“白衣” , 也有“飘” , 高晓松“白衣飘飘”完全抄袭金庸 。高晓松《白衣飘飘的年代》 , 中间有一句“冬等不到春 , 春等不到秋 , 等不到白首” , 是模仿了《红楼梦》枉凝眉曲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 , 春流到夏!”高晓松1995年搞出了一句“恋恋风尘” , 完全是抄袭1986年台湾电影《恋恋风尘》 , 一字不差地抄袭 , 真叫省时省力 。 你起码应该抄成“风尘恋恋”吧?不 , 人就是要躺着赚趴着花 。高晓松1996年鼓捣出一句“青春无悔” , 完全抄袭1991年的电影《青春无悔》 。 一字不差地抄袭 , 真叫省时省力 。 你起码应该抄成“无悔青春”吧?不 , 人就是要躺着赚趴着花 。温瑞安1987年写了《杀了你好吗》 , 高晓松2004年就搞出个《杀了她喂猪》 , 高晓松除了抄袭 , 这辈子有没有自己写出过一句话?高晓松《月亮》第14句:哪一天落山风吹过海洋 。 抄袭了费翔演唱的《月琴》的“落山风 , 向海洋 。 ”许美静1995年唱红了《城里的月光》 , 高晓松2002年就鼓捣出一首《月光倾城》 , 第一句就是“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灯下的人在等” 。 “城里的月光 , 把梦照亮” , 感动了多少都市男女 。 到了高晓松的笔下就变成了又有月光又有灯 , 有了月亮就别点灯 , 不然哪还有半点意境 。李宗盛1993年写出了《当爱已成往事》 , 高晓松1995年就搞出个《爱已成歌》 。 李宗盛说“往事不要再提” , 高晓松就来一句“美丽的往事飘零” 。 高晓松的拿手好戏当然是大杂烩 , “唱歌得人已变成风景” , 是化用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相爱的人在黄昏 , 是“人约黄昏后”的白话翻译 。 看我们万水千山走遍 , 是向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致敬 。 教我们青春的蓝蓝的天 , 又向罗大佑“红红心中蓝蓝的天”鞠了一躬 。 高晓松躺着赚趴着花 , 还得补上一句“跪着写” 。高晓松1993年《白衣飘飘的年代》 , 开头两句:“当秋风停在了你的发梢 , 红红的夕阳肩上” 。 完全模仿罗大佑1991年《追梦人》的开头两句:“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 , 让它牵引你的梦” 。 请看清楚 , 罗大佑是“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 , 高晓松是“当秋风停在了你的发梢” 。 有什么区别?除了把“青春”改成“秋风” , 再把“长发”改成“发梢”?1993年电视剧《我爱我家》片尾曲《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作词:甲丁 作曲:关峡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你是我一生都解不开的疑问你是我怀里永远不懂事的孩子你是我身边永远不变心的爱人你是我迷路时远处的那盏灯你是我孤单时枕边的一个吻你是我爱你时改变不了的天真你是我怨你时刻在心头上的皱纹你是我情愿为你付出的人你是我不愿让你缠住的根你是我远离你时 永远的回程票你是我靠近你时 开着的一主扇门你是我情愿为你付出的人你是我不愿让你缠住的根你是我远离你时 永远的回程票你是我靠近你时 开着的一扇门1996年《高晓松-青春无悔作品集》之《模范情书》 作词:高晓松 作曲:高晓松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我要你打开你挂在夏日的窗我要你牵我的手在午后徜徉我要你注视我注视你的目光昨天我说:“高晓松的《模范情书》 , 开头连续四句的开头都是‘我是你’ , 这样的格式似曾相识 , 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 ”现在我终于想起来了 , 也就证明了高晓松除了抄袭就是模仿 , 也就只能骗骗那些“永远不懂事的孩子”罢了 。1996年《高晓松-青春无悔作品集》之《冬季校园》 作词:高晓松 , 抄袭了林子祥1988年《故园风雪后》的创作灵感 。 林子祥《故园风雪后》:“重返这校园 , 疲倦眼里更感疲倦 。 想起我 , 与你在雨天 。 结伴行 , 寒日仍是暖 。 ”高晓松《冬季校园》:“我亲爱的兄弟 , 陪我逛逛冬季的校园 。 给我讲讲 , 那漂亮的女生 , 白发的先生 。 趁现在没有人 , 也没有风 。 我离开的时候 , 也象现在一般 , 落叶萧瑟 , 也象现在 , 有漂亮的女生 白发的先生” 。 1 校园 , 直接抄袭 。 2 风雪后 , 抄袭为冬季 。 3 “你” , 抄袭为“我亲爱的兄弟” 。 4 “风” , 抄袭为“没有风” 。 5 “我离开的时候”露馅了 , 就算高晓松在清华只念了两年 , 确实是冬天离开的大学 , 但是学生都是夏天毕业 , 高晓松“离开”的不是时候 , 既然不是普遍存在的情感 , 也就不可能打动人心 。 6 “漂亮的女生和白发的先生” , 在整首歌词开头反复出现 , 按理说应该是描写的主题了 , 但是高晓松后面又写了些什么?爱情诗人 , 流浪歌手 , 校门口的酒馆 , 黑森森的树林 。 “漂亮的女生和白发的先生”完全成了摆设 , 这种水平的歌词已经谈不到还有什么情感 , 而只剩下了虚假的拼凑 。1996年《高晓松-青春无悔作品集》之《冬季校园》 作词:高晓松一直到星星闭上眼睛一直到黑夜哄睡了爱情一直到秋天欲说又远行一直到忽然间你惊醒大雨如注 风在林梢1981年琼瑶电影《梦的衣裳》插曲《一直一直》 , 作词:琼瑶小雨 , 一直一直一直地飘下风儿 , 一直一直一直地吹打椰子树 , 一直一直一直地晃动凤凰木 , 一直一直一直那么潇洒我心 , 一直一直一直想着她瞧瞧 , 琼瑶“一直一直一直” , 高晓松也跟着不停地“一直” 。 琼瑶“小雨”“风儿”“椰子树”“凤凰木” , 高晓松就来个“大雨如注 , 风在林梢” 。 完全相同的元素 , 不过是重新组合了一下 。 说明高晓松的创作并非取材于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 而是借鉴模仿港台作品 , 或抄袭唐诗宋词以获得二手素材二手灵感 。 补充一句 , 注意高晓松的“林梢” , 再请回忆一下琼瑶的《雁儿在林梢》 。高晓松的《b小调雨后》 。 乍暖轻寒 , 是抄袭李清照《声声慢》的“乍暖还寒” 。 红掌轻波 , 是抄袭骆宾王《咏鹅》的“红掌清波” 。 一离离原上 , 是抄袭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离原上草” 。 西风老树下人家 , 夕阳 , 是抄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高晓松作词作曲的《回声》 , 请欣赏最后四句:“你挥一挥手 , 正是黎明之前的寂静 。 我终于没能 , 看清你那一瞬间的表情 。 你挥一挥手 , 正好太阳刺进我眼睛 。 我终于没能 听清你说的是不是再见 。 ”徐志摩《再别康桥》:“我轻轻的招手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我挥一挥衣袖 , 不带走一片云彩 。 ”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道一声珍重 , 道一声珍重 ,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瞧瞧 , “轻轻的招手”和“挥一挥衣袖” , 抄袭为“挥一挥手”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化用为“没能看清表情” , 低着头当然看不清表情 。 日语的“沙扬娜拉” , 高晓松给翻译为“再见” 。 此人搞艺术有点屈才 , 应该改行当个日本翻译 。高晓松《好风长吟》里的“小舟从此终” , 是抄袭了苏东坡的“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余生” 。看看高晓松在《好风长吟》里突兀而蹩脚的四句薛蟠体:一剑荡平阴山的墓碑 , 一骑独行万里的骨灰 , 一场大雨淹没的功罪 , 西出阳关就没人再回 。 最后一句是抄袭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 , 也就这样了 。 前两句是什么意思?一剑荡平阴山的墓碑 , 历史上有这回事吗?我只听说过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就算有过一个人一剑荡平了阴山 , 那么应该给他立个什么碑?当然是纪念碑 , 怎么可能立个墓碑 , 这人难道是天山本地人 , 自己荡平自己 。 当然是外地来的 , 打完仗就回家去了嘛 。 第二句 , 一骑独行万里的骨灰 , 哪来的骨灰?中国古代又不流行火葬 , 可怜无定河边骨 , 什么时候化成了灰?纯粹就是为了押韵而乱写一气 。看看高晓松在《好风长吟》最后又来四句蹩脚抄袭的薛蟠体:“喝罢黄河之水天上来 , 酒醒杨柳残月且偷欢 , 唱罢笑傲江湖祭沧海 , 雁渡寒潭有几只回还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三岁小孩都知道是李白的名句 , 只是这黄河水如何喝得?还喝罢?第二句更是天下奇闻 , 把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胡乱剪切拼贴为“酒醒杨柳残月” , 最后还缀个“且偷欢” 。 偷欢就偷欢吧 , 第三句紧接来个“唱罢笑傲江湖” , 这不是有毛病吗?刚刚才偷欢 , 等于是欢容惨淡 , 转眼就是豪情迸发 , 大唱笑傲江湖了 。 后面又缀个不知所云的“祭沧海” ,。 曹操有观沧海 , 李白有济沧海 , 我不知道哪个朝代哪个民族有什么“祭沧海”的奇风异俗 , 我真怀疑高晓松是不是抄疯了 , 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 最后的“雁渡寒潭”又是抄袭《菜根潭》的 , 再拼凑上“有几只回还” , 和开头那句“西出阳关就没人再回”一样 , 这是把“西出阳关无故人” , 和“古来征战几人回”合在一起乱揉一气 。 点评至此 , 不禁想到单田芳评书里被讽刺的坏人临死时爱说的那句话:“我没活够!”单田芳往往还要补上一句:“你看 , 他还没活够 。 ”高晓松哪天成了单田芳评书里的某个人物 , 那也就只能是最后来上一句:“我没抄够!”我也就只好给高晓松也补上一句:“你看 , 他还没抄够 。 ”考虑到高晓松粉丝在梦想破灭之后已经接近疯狂 , 所以只好给他们一个安慰奖 。 高晓松在《立秋》里的如下几句写得是很不错的 , 但是前提是将来不要被发现又是模仿了前人:“总要有些随风 , 有些入梦 , 有些长留在心中 。 于是有时疯狂 , 有时迷惘 , 有时唱 。 ”当然也有一点点美中不足 , 那就是前后两句对应关系不对 。 “随风” , 让往事随风 , 是一种相对洒脱的心态 , 和“有时疯狂”完全对应不上 。 “入梦”和“有时迷惘”也对应不上 , 梦境不是人能控制的 , 即使你临睡时迷惘 , 你也可能做一个很怪异的其他类型情绪的梦 。 所以应该改为:“总要有些随风 , 有些入梦 , 有些长留在心中 。 于是有时迷惘 , 有时疯狂 , 有时唱 。 ”高晓松作词的《恋恋风尘》:那天黄昏 , 开始飘起了白雪 。 忧伤开满山岗 , 等青春散场 。 午夜的电影 , 写满古老的恋情 。 在黑暗中 , 为年轻歌唱 。 走吧女孩 , 去看红色的朝霞 。 带上我的恋歌 , 你迎风吟唱 。 露水挂在发梢 , 结满透明的惆怅 , 是我一生最初的迷惘 。每一句写得都不错 , 前后两段单独看也都不错 , 可是合在一起就讲不通了 , 因为开始是下雪 , 马上就去看朝霞 , 居然还有露水 。 高晓松的歌词出了什么问题呢?就是以下书上早就有了 , 而文盲不读书不学习所以永远不知道的问题:(明)王骥德《曲律·论曲禁第二十三》:请客 。 (如咏春而及夏 , 题柳而及花类 。 )高晓松作词的《月光倾城》 , 又犯下“请客”之曲禁了 。 歌名叫“月光倾城” , 月光和城就应该是两大主题 。 但是高晓松后面写的却是“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 那就好好写秋天吧 , 不 , 词盲加文盲是不可能有半点逻辑思维的 , 高晓松紧接着的一句是“早晨你来过留下过弥漫过樱花香” 。 什么毛病?一叶知秋 , 马上就是春天开放的樱花 , 这都哪跟哪儿啊?谁跟谁都不挨着 。 然后干嘛了呢?大唱“你曾唱一样月光 , 曾陪我为落叶悲伤” 。 一叶知秋和月光有什么关系?秋天怎么又出来樱花香?然后马上又是“为落叶悲伤”?最后更是乱来一气 , 整首歌词结束在“又那些飘满雪的冬天 。 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 热情好客是中国人的传统 , 喜欢请客不是什么坏事 。 但是金正昆教授讲《宴会礼仪》时特别强调 , 不要把竞争对手安排在同一桌 , 尤其是不要把互相有仇怨的人安排在一桌 , 不然可能有人想决斗 。高晓松可能是小学留级生 。 高晓松的百科资料 , 只说“1982年至1988年就读于北京四中” , 却绝口不提他小学的情况 。 所有百科不提的 , 必有难言之隐 。 高晓松生于1969年11月 , 六周岁上小学一年级 , 则1975年9月1日不满六周岁 , 假设是1976年9月读小学一年级 , 则77年二年级 , 78年三年级 , 79年四年级 , 80年五年级 , 81年小学五年级毕业 , 却是1982年才开始读初中一年级 。 据查小学五年制改六年制 , 最早是在1982年 , 则高晓松小学应该是五年制 。 据此推断高晓松小学曾经留过一级 , 因此绝口不提小学情况 , 无论是百科或是高晓松微博 , 还有百度高晓松贴吧 , 以至于现在没人知道高晓松小学就读于哪所学校 , 以及任何信息 。 高晓松小学留级 , 则说明此人学习极差 , 这也是后来和韩寒这位留级生成为狐朋狗党的原因 , 因为在高韩二人的血管里 , 流着相同的不学有术的韦小宝基因 。百度百科高晓松 , “童年生活在上海” 。 高晓松外公外婆和父母都在北京 , 高晓松童年却生活在上海 , 说明没有在父母身边 。 张克群访谈录音说她改革开放后曾经在德国公派留学一年又在德国工作一年半 , 具体年头她不说 , 只能是1978年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的某两年半 。 维基百科高晓松 , 父亲高立人:美国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访问学者 。 2005年出版的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编著的《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 百度百科钱稼茹:“1981年8月—1983年10月 美国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访问学者” 。 说明高立人林同炎访问学者的时间也很可能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左右 。 据此 , 高立人张克群夫妇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某个时间段出了国 , 所以高晓松才会“童年生活在上海” , 处于没有父母管教的状态 。 以上分析 , 证明了高晓松严重存在着小学曾经留级的可能性 。黄鹤楼 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次必须见血的战争 。 那么就让崔颢流血吧!请看清楚:黄鹤被昔人骑走了 , 此地空余下黄鹤楼 。 黄鹤再也看不到了 , 唉 , 白云一千年来空空荡荡好不寂寞 。 完全错了 , 为什么呢?此地还有黄鹤楼 , 怎么可能白云千载空悠悠?诗题叫黄鹤楼 , 并不叫黄鹤 , 那么黄鹤楼就是男主角 , 黄鹤不过是个配角 。 配角不见了 , 主角还活着 , 怎么就大叹白云千载空悠悠?古代人 , 文采可能是高的 , 但是逻辑思维就鸦鸦乌了 。蜀相 作者: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于杜甫来说 , 诸葛亮就是那只黄鹤 , 消失不见了 。 丞相祠堂就是黄鹤楼 , 永远存在着 。 那么谁是男主角?当然诗题就是男主角 。 所以杜甫的诗名叫“蜀相” , 而崔颢的诗名叫“黄鹤楼” 。 所以锦官城外柏森森 , 包括后文的“遇阶碧草”和“隔叶黄鹂” , 就相当于白云千载空悠悠 。 空悠悠是相对于男主角而言的 , 而崔颢搞错了主角配角 , 除非他把诗名改为“黄鹤” 。再看崔颢《黄鹤楼》的后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太遗憾了 , 好好一座黄鹤楼 , 绝口再也不提 , 名之谓跑题 。 既然题咏黄鹤楼 , 则必身在黄鹤楼 , 最后却如何说“烟波江上使人愁”?明明应该是“黄鹤楼上使人愁” 。 诗名叫“黄鹤楼” , 读罢全诗 , 读者得到的仍然只有“黄鹤楼”三个字 。 黄鹤楼到底长什么样?一点点印象都没有 。 唯一解救办法就是把诗名改为“黄鹤” , 否则什么唐代七律第一 , 只好罢了 。回过头再看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说了些什么?黄鹤不见了 , 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不见了 , 空余白云悠悠 。 一三同义重复 , 二四自相矛盾 。 唐代七律第一 , 哪就轮得到你了 。回过头再看后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黄鹤楼 , 昔人已乘黄鹤去 。 鹦鹉洲呢?一个类似的名称 , 是不是也要来一个昔人已乘鹦鹉去?也就是说 , 黄鹤楼或黄鹤是男主角 , 鹦鹉洲或鹦鹉却来抢镜头 , 请问这到底是笔力不够 , 围饶着黄鹤或黄鹤楼写不出更多的话 , 所以要另拉一个鹦鹉或鹦鹉洲来凑数呢?或者是崔颢完全不懂得“所有情节只为一事而设 , 所有角色只为一人而设”的艺术创作规律?何况鹦鹉洲的典故一出 , 立刻又扯出了狂士祢衡 。 祢衡的代表作《鹦鹉赋》向往自由 , 那么崔颢何来黄鹤不复返之叹?黄鹤摆脱了人间的羁绊 , 获得了自由 , 崔颢应该为黄鹤感到高兴才对 , 而不是大叹烟波江上使人愁 。 向往自由正是道家人物的心理 , 崔颢的《黄鹤楼》开头也正是采用了道家的神话传说 。 因此整首诗思想混乱 , 不知所云 。最后总结 。 崔颢的《黄鹤楼》要想讲得通 , 唯一的出路是把诗名改为“昔人” 。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这是一首修仙不成而心怀怅惘的诗 。 昔人就是黄鹤楼传说中的那个道人 , 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 实现了道家白日飞升的理想 。 而崔颢正是这样的一位修仙不成者 , 羡慕道人成仙 , 自己面对的却是俗世红尘中的风景 , 诸如汉阳树鹦鹉洲之类 。 最后的“日暮” , 说的其实是“年暮” 。 “烟波” , 说的其实是“风波” 。 崔颢一生以得道成仙为追求目标 , 到了偌大年纪 , 却仍然在红尘中打滚 , 最后只能徒然发出长叹 。 到底和崔颢的思想经历是否相符 , 也许就是这么回事 。高晓松《模范情书》: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 , 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 , 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 , 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 。 我要你打开你挂在夏日的窗 , 我要你牵我的手在午后徜徉 , 我要你注视我注视你的目光 , 然后默默告诉我初恋多忧伤 。 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 , 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 , 我像每个恋爱的孩子一样 , 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 。写的什么东西?你是橡树 , 什么是橡树 , 橡树的花语是永恒 , 因为橡树高大粗壮长寿坚强 。 既然你是橡树 , 为什么整首歌词却都是“忧伤、孤独、寂寞”的情绪?所以你根本就不是橡树 , 你只是一块橡皮 。你是书 , 就算这个小女生第一次被书感动流泪了 , 你怎么可能是那本书?人家是被《红楼梦》感动流泪的 , 你是《红楼梦》?你是蜡烛 , 这句是化用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可惜的是现代人早就不点蜡烛了 , 否则高晓松再写出一句 , 我是你第一次记事时的绳 , 我是你第一次取火时钻的木 , 就更原始落后了 。你是衣服 , 你怎么能是衣服 , 衣服是穿在这个女生身上的 , 难道象征着你拥抱了她 , 或者保护她?都不是 , 因为“楚楚”和衣服有关的意思是“整洁鲜明” , 这个意思和拥抱或保护都扯不到一起去 。第二句“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 , 表示这是小女生的初恋 , 但是情书作者自己呢?是否也是初恋?我看不可能是 , 因为他写的是“模范情书” 。 众所周知 , 人不可能一上来就写出这么模范的情书 , 那必是经过千锤百炼 , 给无数女生写过无数情书之后 , 才能把自己的情书技巧磨练到了敢自吹是“模范情书”的地步 。既然如此 , 什么“忧伤、孤独、寂寞”就全是骗人的鬼话 , 你都是个爱情老手恋爱专家了 , 你装出这副可怜相 , 不就是想达到某种目的吗?假装红楼味儿 , 其实一脑门子的金瓶梅 。余尝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 , 菩萨也;生畏惧心者 , 君子也;生欢喜心者 , 小人也;生效法心者 , 乃禽兽耳 。 ”佛家名言:“菩萨畏因 , 凡夫畏果” 。 读《金瓶梅》而生畏惧心者 , 是结合自身作为而畏其因?或是将自己代入小说人物而畏其果?前者是菩萨 , 后者是凡夫 , 然皆非君子 。 因此所谓“生畏惧心者 , 君子也”完全不通 。 东吴弄珠客又举例曰:余友人褚孝秀偕一少年同赴歌舞之筵 , 衍至霸王夜宴 , 少年垂涎曰:“男儿何可不如此!”褚孝秀曰:“也只为这乌江设此一着耳 。 ”子曰:“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 ”“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者 , 喻于义 , 君子也 。 东吴弄珠客以成败论英雄 , 喻于利 , 小人也 , 书商也 , 打着惩淫之旗号 , 而大肆宣淫也 。余尝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 , 菩萨也;生畏惧心者 , 君子也;生欢喜心者 , 小人也;生效法心者 , 乃禽兽耳 。 ”东吴弄珠客话说得很硬 , 近乎于骂街 。 很好 , 且看所谓“盖为世戒 , 非为世劝也” , 有理无理 。 试想一个场景 , 中小学课堂 , 老师给学生大讲“潘金莲醉闹葡萄架” , “盖为世戒 , 非为世劝也” 。 再试想一个场景 , 全家男女老少围坐一堂 , 共同讨论“潘金莲兰汤邀午战” , “盖为世戒 , 非为世劝也” 。 推崇金瓶梅因而破口大骂者 , 如能做到上述两点 , 则我等承认他是菩萨 , 是君子 。 也承认自己是小人 , 是禽兽 。 如果做不到上述两点 , 则请虚伪者自扇耳光 。知乎这位名叫“胡喆”的高晓松粉丝 , 看他的资料还是一位律师 , 太蛮不讲理了 。 我的原话是:“你都是个爱情老手恋爱专家了 , 你装出这副可怜相 , 不就是想达到某种目的吗?假装红楼味儿 , 其实一脑门子的金瓶梅 。 ”我的上下文语境明显是以红楼味儿代表纯情 , 以金瓶梅代表“爱情老手恋爱专家 , 想达到某种目的” 。 我本身并没有贬低金瓶梅这部小说的意思 , 而这位律师却硬要扯到我瞧不起金瓶梅 , 再引申出我对金瓶梅的理解仅仅是小黄书 , 更进一步扯到我骨子里是什么人 。 什么人呢?这位律师引了书商的话 , 其中有菩萨有君子 , 显然他的意思我不是 。 其中有小人有禽兽 , 显然他的意思我就是 。 高晓松粉丝就是如此蛮横 , 甚至可以说达到了极其恶毒的境地 。 无限上纲 , 只因为我提到了一次金瓶梅 , 就把我骂成是小人禽兽 。 那么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小人禽兽?我看世人自会有一番判断 。金瓶梅受到大部分名人学者的推崇 , 那么必有其过人之处 。 但是其中也有极大的缺点 。 对色情描写过于详细是其一 , 因果报应拉低档次是其二 , 谴责讽刺过于夸张是其三 , 诗词水平很差是其四 。 西门庆潘金莲等坏主角最后都倒霉了 , 这就是凡庸之见 , 真实的世界是善有恶报 , 恶有善报 。 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好人不长寿 , 坏蛋一万年 。 金瓶梅在这方面极其肤浅 。 谴责讽刺过于夸张 , 比如西门庆死后 , 几个兄弟每人出一钱银子 , 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讽刺旗人吃烧饼有什么区别?过于夸张以至失实 , 反而无法取信于人 。 诗词水平很差 , 不要说和红楼梦完全无法相比 , 连今天一般网民的打油诗都不如 。 比如这首:西门浪子意猖狂 , 死下功夫戏女娘 。 亏杀卖茶王老母 , 生交巫女会襄王 。 就这水平也敢称名著?名著必须是全方位优秀的 , 而金瓶梅有上述起码四项重大缺陷 , 我认为即使其在揭露方面有重大成就 , 也远远不能和四大名著相提并论 。 何况小说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物 , 请问金瓶梅塑造出了几个脍炙人口又有独创性的人物?综上五大缺陷 , 使金瓶梅永远只能是二流货 。 或者再把话挑明 , 喜欢红楼梦的人 , 就不可能喜欢金瓶梅 , 这是唯美主义和野兽派之间永远无法弥和的鸿沟 。金瓶梅有什么好处?丰富了小说流派 , 揭露了各种黑暗 , 描绘了世态人情 , 记录了文化习俗 。 如此而已 。 金瓶梅有什么坏处?色情露骨 , 因果报应 , 讽刺失实 , 诗词不堪 , 人物抄袭 。 金瓶梅拿得出手的人物形象 , 无非就是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 , 其中有两个是照抄了水浒传 。 至于说到开创了人物的立体性格 , 反而成为了谴责小说的缺点 。 既然西门庆潘金莲各有优点和苦衷 , 则批判劝世的功能自然相应减弱 。 总而言之 , 对金瓶梅不可过贬 , 也不可过誉 , 更不能当成高晓松那样的假皇帝 , 谁敢牙迸半个说不字 , 立刻管杀不管埋 。 岂有此理 。词盲高晓松《同桌的你》四次倒字《黄霑博士学位论文》:试拿他(赵元任)谱赵半农词那首人人耳熟能详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例:“教我”两字 , “教”是入声(第4声) , “我”是去声(第3声) , 赵氏第一段末句 , “教”字一唱 , 变成第3声的入声“脚”字 , “我”就唱成第1声平声“窝”字 , “教我如何不想他”变成了“脚窝如何不想他” , 也真的有点尴尬 。 可是 , 似乎国语时代曲的创作人不喜填词 , 上海和台北都同一习惯 。 在60年代红极一时的《今天不回家》第一句第一个字就倒 , “今天”变成“紧天” , 也叫歌迷听众摸不着头脑 。高晓松《同桌的你》 , 起码有四处出现了严重倒字的现象 。1 才想起同桌的你 。 “同”字是第2声 , 唱出来却是第1声 , 听起来就是:才想起“通”桌的你 。2 谁给你做的嫁衣 。 “嫁”字是第4声 , 唱出来却是第3声 , 听起来就是:谁给你做的“假”衣 。3 问我借半块橡皮 。 “橡”字是第4声 , 唱出来却是第1声 , 听起来就是:问我借半块“香”皮 。4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 “毕”字是第4声 , 唱出来却是第3声 , 听起来就是:你总说“笔”业遥遥无期 。李渔《闲情偶寄·音律·小序》:“予襁褓识字 , 总角成篇 , 于诗书六艺之文 , 虽未精穷其义 , 然皆浅涉一过 。 总诸体百家而论之 , 觉文字之难 , 未有过于填词者 。 ”李渔《闲情偶寄·音律·慎用上声》:“平上去入四声 , 惟上声一音最别 。 用之词曲 , 较他音独低 , 用之宾白 , 又较他音独高 。 填词者每用此声 , 最宜斟酌 。 此声利于幽静之词 , 不利于发扬之曲;即幽静之词 , 亦宜偶用、间用 , 切忌一句之中连用二三四字 。 盖曲到上声字 , 不求低而自低 , 不低则此字唱不出口 。 如十数学高而忽有一字之低 , 亦觉抑扬有致;若重复数字皆低 , 则不特无音 , 且无曲矣 。 ”高晓松填词的《好风长吟》 , 第四句是“马奶酒喝不醉雄鹰在你肩上飞” , “马奶酒”就是李渔“慎用上声”所说的“切忌一句之中连用二三四字” , 在网易云音乐听了刘欢唱的这一句 , “马奶酒”三个第3声连在一起 , 第一个“马”字 , 刘欢还能勉强唱出一点点第3声 , 到了“奶”和“酒”字 , 都是只能唱出轻声了 。 “马奶酒”三字唱得极快极轻 , 给人的感觉是大白天活见鬼 , 根本不像是人发出来的声音 。 高晓松之所以如此丢人现眼 , 填出上述种种不堪入耳之词 , 完全是因为小时候一心想当贾宝玉 , 画虎不成反类犬 , 最终只混到了个不学无术的韦小宝 。(明)王骥德《曲律·论平仄第五》:上上、去去、不得叠用(上上二字尤重 。 盖去去即不美听 , 然唱出尚是本音;上上叠用 , 则第一字便似平声 。 如《玉玦》【泣颜回】第九句“想何如季布难归” , “季布”两去声 , 虽带勉强 , 仍是“季布”;【雁来红】第五句“奈李广未侯真数奇” , “李广”两上声 , 李字稍不调停 , 则开口便是“离广”矣 。 故遇连绵现成字 , 如宛转、酩酊、袅袅、整整之类 , 不能尽避;凡一应生造字 , 只宜避之为妙) 。 单句不得连用四平、四上、四去、四入 , (《琵琶》【念奴娇序】“月下归来飞琼” , 用四平声字 , 此以中有截板间之故也 , 然终不可为法 , 观上“珠箔银屏”、“吾庐三径” , 可见 。 若第四折【绣带儿】“难道是庭前森森丹桂” , “庭前森森丹”五字 , 连用平声 , 真不可唱矣) 。(明)王骥德《曲律·论曲禁第二十三》:上上叠用 。 (上去字须间用 , 不得用两上、两去 。 )高晓松《同桌的你》“上上叠用”一览:第1句: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 “想起” 。第2句:昨天你写的日记 。 “你写” 。第5句: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 “已想” 。第7句: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 “我也” 。第8句:才想起同桌的你 。 “想起” 。第11句: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 “把你” 。第12句:谁给你做的嫁衣 。 “给你” 。第13句: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 “很小” 。第20句:转眼就各奔东西 。 “转眼” 。第23句: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 “我给你写” 。 高晓松创纪录玩了个“上上上上叠用” , 连续四个第三声 。第26句:我也将有我的妻 。 “我也” , “有我” 。第27句:我也会给她看相片 。 “我也” 。高晓松《模范情书》第10句: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 。 “你等我” , 连续三个字都是第三声 。高晓松《b小调雨后》第7句:两句话可以掩饰的慌张 。 “可以掩” , 连续三个字都是第三声 。高晓松《冬季校园》第12句:记得校门口的酒馆里 。 “酒馆里” , 连续三个字都是第三声 。(明)王骥德《曲律·论曲禁第二十三》:一声四用 。 (不论平上去入 , 不得叠用四字 。 )第14句:问我借半块橡皮 。 “借半块橡” , 连续四个字都是第四声 。第23句: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 “我给你写” , 连续四个字都是第三声 。高晓松《风筝》第一句:当风筝飞过城市 。 “当风筝飞” , 连续四个字都是第一声 。高晓松《冬季校园》第3句:给我讲讲那漂亮的女生 。 “给我讲讲” , 连续四个字都是第三声 。高晓松《模范情书》第9句: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 。 “摊开他孤” , 连续四个字都是第一声 。高晓松《白衣飘飘的年代》第一句:当秋风停在了你的发梢 。 “当秋风停” , 连续四个字都是平声 。 “停”字虽然是第二声阳平 , 但是叶蓓唱的却是第一声 。高晓松《白衣飘飘的年代》第五句:那夜夜不停有婴儿啼哭 。 “那夜夜不” , 连续四个字都是第四声 。高晓松《白衣飘飘的年代》最后一句: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 。 “白衣飘飘” , 连续四个字都是平声 。 “白”字虽然是第二声的阳平 , 叶蓓唱的却是第一声 。 “白衣飘飘”是歌名 , 也是这首歌的唯一精华 , 却很不幸犯了“一声四用”之禁 。 所以当叶蓓用很激烈的唱腔 , 大声猛唱“白衣飘飘”这四个字时 , 反而是越用力 , 让人感觉越滑稽 。高晓松《好风长吟》第9句:江流千山东 , 小舟从此终 。 一共10个字 , 后5个字“小舟从此终” , 有4个字是抄袭了苏轼的“小舟从此逝” 。 前5个字“江流千山东” , 清一色全是平声 , 也可称是天下奇闻 。 那么高晓松创纪录的“一声五用”好不好?去听听刘欢这五个字是怎么唱的 , 你就知道到底好还是不好 。(明)王骥德《曲律·论平仄第五》:单句不得连用四平、四上、四去、四入 。 若第四折【绣带儿】“难道是庭前森森丹桂” , “庭前森森丹”五字 , 连用平声 , 真不可唱矣) 。第19句: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 “遥遥无期”四个平声连用 , 再加前面的“毕业”倒字为“笔业” , 岂止是“真不可唱矣” , 简直是出洋相矣 。(明)王骥德《曲律·论曲禁第二十三》:方言 。 (他方人不晓 。 )高晓松《白衣飘飘的年代》第3句:你沉默倾听着那一声驼铃 , 象一封古早的信 。 百度百科古早:是闽南语、台语使用的词语 。 罗大佑《火车》:火车火车汝欲对佗去 , 古早古早风神的志心 。 罗大佑用得 , 高晓松用不得 。 因为罗大佑的《火车》唱的是台语 , 而“古早”对于大陆人来说 , 岂止是“曲禁”中“他方人不晓的”的“方言” , 甚至连自己人都听不懂 。 高晓松盲目模仿抄袭罗大佑 , 词盲是轻的 , 文盲才是真相 。试论高晓松《同桌的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生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 , 每一个小男生的心里都住着一位贾宝玉 。 贾宝玉爱慕每一个漂亮的女生 , 当然也希望每一个漂亮女生都喜欢自己 。 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高晓松 , 自然从小就有机会接触《红楼梦》 , 也就早早树立了成为贾宝玉的理想 。高晓松在筠子自杀时说:“男人非得痛悼每个跟他好过的女人吗?”又据网络新闻报道 , 高晓松退学后谈了五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 高晓松以贾宝玉自居已然是一个历史事实 , 那么高晓松同桌的“你”到底是谁也就不难猜到了 。是谁呢?“昨天你写的日记” , 文艺女青年 。 “曾经最爱哭的你” , 林黛玉还泪之说尽人皆知 。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 林黛玉是有名的多愁善感 。 “谁给你做的嫁衣” ,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红楼梦》中的名句 。 “同桌的你” , 《红楼梦》第五回: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 , 亦自较别个不同 , 日则同行同坐 , 夜则同息同止 , 真是言和意顺 , 略无参商 。还有更多同桌的“你”就是林黛玉的证据 。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 才想起同桌的你” 。 什么相片呢?一般来说就是毕业照 。 在那个比较保守和贫困的年代 , 没有特殊情况男女学生是不可能合影留念的 。 那么在几十个小学同学的毕业照中 , 一眼就看到、认出、想起同桌的“你” , 只能说明这个小女生长得非常漂亮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 问我借半块橡皮” 。 首先请注意 , 只有小学生才会用橡皮 。 然后 , 既然很“小心” , 为什么忘带了橡皮?只能说明家里很穷 , 买不起橡皮 。 林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 , “风刀霜剑严相逼” , 一个“穷”字正是林黛玉经济状况的特点 。还有更多高晓松就是贾宝玉的证据 。 高晓松的显赫家世背景中 , 真正拿得出手的是外公外婆 , 也就是母系的亲属 。 而贾宝玉在贾府真正的靠山贾母 , 也正是一位女性 。 相应的高晓松绝口不提父亲高立人 , 贾宝玉和父亲贾政的关系也非常紧张 , 一见到贾政就跟“避猫鼠”似的 。至此一切功德圆满 , 唯有一件事堪称好事多磨美中不足 , 那就是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 , 色如春晓之花” , 而高晓松天生了一张可耻的大饼脸 。 既然不是帅哥 , 甚至长相极丑 , 那么娶到同桌的你这位漂亮女生是绝对没戏了 。 所以高晓松在歌词最后酸溜溜地说“我也将有我的妻” , 感慨惋惜之情溢于咬牙切齿之言表 。最后要进入本次点评的要害部位了 。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 谁看了你的日记 。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 谁给你做的嫁衣” , 是高晓松《同桌的你》大受欢迎的关键所在 , 那么这四句话到底在表达什么?以至于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疯狂追捧?只有一个字 , 那就是“性” 。入选《唐诗鉴赏辞典》的一首诗这样写道:“旧山虽在不关身 , 且向长安过暮春 。 一树梨花一溪月 , 不知今夜属何人?”说的正是同样的性心理 。 “旧山”就是“旧爱” , 也就是“同桌的你” 。 “一树梨花一溪月” , 当然有更深的隐喻 , 留待下段细说 。 “不知今夜属何人” , 就是“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 而“日记”是隐私的代名词 , “谁看了你的日记”是什么意思 , 也就不言自明了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给新娘盘起长发的可能是理发师 , 给新娘做嫁衣的可能是裁缝 , 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新郎官 , 也就是高晓松的影子情敌 。 那么前后各两句的“谁”并不是同一个人 , 只能说明后两句真正要说的是“谁把你的长发披散 , 谁给你脱的嫁衣” 。贾宝玉和西门庆正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 所有从小立志成为贾宝玉倚红偎翠却又能坐怀不乱者 , 长大后都难免变成到处留情皮肤滥淫的西门庆 。 最初的最初 , 是“同桌的你”时代的纯真情怀 。 最后的最后 , 是物欲战胜一切的理想丧失 。 当贾宝玉打怪升级为西门大官人 , 也就是当大饼脸张开血盆大口奋力吞噬名利不加掩饰 , 高晓松把潘金莲说成是林黛玉的原型 , 也不过是他由物欲的内心而物化整个世界的一个缩影 。《b小调雨后》赏析高晓松的《b小调雨后》 , 是他写得最难的一首歌 , 确实不太好唱 。 因此把原唱者2009年获得的硕士学位 , 提前13年颁发给1996年录制这首歌时的叶蓓准学士 , 是非常有必要的 。 这首歌超越了流行歌曲的基本创作规律 , 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观 , 更是巫启贤评委口中 , 相当于难度系数4的跳水最高难度动作 , 难跳极了 。难就难在 , 高晓松这首《b小调雨后》 , 是先有曲半年后才有词 , 曲成时心中无词 , 词写时心中无曲 , 创作时两次都达到了“手中有剑 , 心中无剑”的最高境界 。 清新欢快的曲调 , 悲凉凄苦的歌词 , 二者如藤缠树、似蝶恋花 , 奇妙地相克又相生 。 而作者在创作歌词时 , 以豪气干云的大无畏精神 , 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名句和独到意境 , 进行了大胆巧妙的传承和创新 , 大智大勇令人钦服 。在意境方面 , 本歌以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主体架构 , 并巧妙地将原词中的西风、老树、夕阳、人家等典型意象活学活用化为己有 。 同时又大范围多角度在唐诗宋词中追根溯源 , 并在唐代神童骆宾王的《咏鹅》中 , 找到了红掌清波;又在唐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 , 摘取了离离原上草;还在宋代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 寻获了乍暖还寒 。 然后巧妙地将其分别稍作修改为红掌轻波、一离离原上 , 以及乍暖轻寒 , 从而使本歌同时具有了起码四首古代著名诗词的综合意境 , 并达到了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绝佳艺术效果 。在具体写作手法方面 , 作者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造 。 比如 , 以一斜斜三字来描绘夕阳的复数形象 , 就生动刻画了词中人物暗淡慌张后的迷幻感 , 给读者的画面感极其强烈;而以乍暖轻寒来形容夕阳 , 再次突破了李清照等旧时代词人 , 以此描写秋天气候特点的局限性 , 反映了只要我愿意有什么不可以的时代风貌;而以鸳鸯取代马致远原词中的昏鸦 , 则是对传统诗词意象统一这种旧观念的再次颠覆 , 其中的红掌轻波四字则尤为精彩 , 反正清波也看不清是红掌还是黄掌 , 干脆不管是清波浊波 , 以轻波笼而统之 , 轻松自如地解决了夕阳西下光线昏暗的难题 。在对传统诗词用字用韵的限制方面 , 作者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创新 。 一是在短短的十来句歌词中 , 以轻寒和轻波这两个词 , 不忌重字地两次用到轻字 ,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战略上重视 , 在心理上藐视的用兵大家之道 。 二是在用韵方面 , 作者第四第五句的押韵 , 以流光和时光这两个词 , 同时突破了旧诗词在押韵方面 , 不得重韵和重意的双重藩篱 , 可谓开一代之先河 , 树百代之新风 , 为所有有志于歌词创作的文学青年 , 竖立了良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 , 《b小调雨后》这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绝世佳作 , 在文学层面 , 掌握了刘再复《性格组合论》的精髓 。 在哲学层面 , 上升到了矛盾对立的高度统一 。 在艺术层面 , 更是完全颠覆了“学士词 , 须关西大汉 , 铜琵琶 , 铁绰板 , 唱大江东去”的传统 。 谁说“柳郎中词 , 只合十七八女郎 , 执红牙板 ,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要求面前 , 李逵扑蝶、张飞葬花 , 将更加符合广大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味 。而郁可唯在演唱此歌时 , 只表现出了曲调里扑蝶的活泼灵动 , 却忽略了歌词中李逵的悲壮魁伟 , 因此获得评委诸如“趴在水面上”的恢谐调侃 ,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而原唱者叶蓓硕士 , 在境界上就明显高出可唯一筹 , 面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三国水浒红楼西游神魔乱舞天人交战的复杂局面 , 如亚历山大大帝般举剑狠狠一劈 , 就轻易解开了这个难倒众神的千千结 。 那就是以歌咏佛经般超脱飘逸的心态 , 置芸芸众生的一切凡情俗感于度外 , 紧紧抓住曲调最根本的结构、线条、逻辑、节奏等音乐本质 , 从而完全发挥出了纯粹理性的科班水准 , 并获得了原作者的一致称赞 。还远不止此 , 当叶蓓N年后在露天音乐广场 , 面对着群情激昂的观众 , 以雄壮慷慨的摇滚唱腔重新演绎《b小调雨后》时 , 我们所有人都深刻意识到了这首传世之作 , 不仅兼具小调的欢快和大调的悲怆 , 同时更是以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 , 将所有流行音乐形式熔于一炉 , 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b小调雨后》永垂不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