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马论|康凌|诗朗诵与革命文艺的身体技术( 四 )


在我看来 , 左翼诗人关于朗诵诗的节奏问题所展开的文本实验与理论探讨 , 凸显出了身体感受及其政治可能性在诗歌经验中的核心位置 。 在左翼诗朗诵中 , 音响节奏应被理解为革命文艺的一种身体技术 。在左翼诗人看来 , 音响节奏本身并非意识形态教条的直接承担者 。 但是通过对音响节奏的经营 , 左翼诗歌将有能力以不同的方式触及、捕捉、召唤、形塑人们的感觉经验 。 在这个意义上 , 朗诵诗运动所表明的是 , 左翼的文化动员不仅是思想的动员 , 也是身体的动员 。 它不仅指向革命理念与阶级意识的培育和宣导 , 同时也冀图在无产阶级中创制一种身体性的大众团结 , 冀图将大众的身体记忆与感官经验 , 尤其是他们在劳动、剥削与战争苦难中的身体经验动员起来 , 为集体的政治主体的创造 , 奠定肉身的、情感的认同基础 。 事实上 , 20世纪中国左翼文艺最为重要的遗产之一 , 便是始终将大众自身的审美惯习与身体经验及其能动性置于核心位置 。 因此 , 对于大众化文艺的形式分析 , 也必须说明它对感官经验的中介与塑造作用 。 在左翼诗朗诵中 , 听觉与文字之间、音响的物质性与语词的意义层面之间的张力指向了一个丰富而暧昧的空间 , 使得诗歌的读者与听众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辨证、协商自己的身体感受与意识形态认同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左翼朗诵诗学对身体感受这一层面的重视 , 也使得对诗歌形式的分析成为理解左翼诗歌时无法回避的重要维度 , 因为它指向了一个与左翼的意识形态理念相关却不同的独特问题:革命如何面对身体?或者说 , 以大众化为己任的革命文艺 , 如何处理大众的肉体记忆、感官愉悦 , 以及身体的、生理的回应?面对大众对音响节奏的貌似不自觉的身体反应 , 左翼诗人如何在理论上进行解释 , 并在实践上加以利用?这些问题背后的张力 , 构成了左翼诗朗诵最富魅力 , 也最为复杂的侧面 。
另一方面 , 对于左翼诗朗诵的节奏问题的讨论 , 也将同时为我们打开一个更为丰富、动态的关于“身体”之概念的理解 。 学界对文学与身体之关系的研究(包括鸳蝴派、新感觉派、乃至茅盾、胡也频、杨沫等左翼作家的作品) , 往往限于对个人的情感爱欲的讨论 。 在这些讨论中 , 身体的概念被窄化为一个高度欲望化的身体;对身体的研究 , 也被窄化为对利比多驱力及其压抑机制的文学再现的讨论 。 然而 , 在左翼朗诵诗学与诗作中 , 身体经验不仅指向欲望的运作 , 它同时也是为人们——尤其是无产阶级大众——的生理机制、生产关系、文化习惯、情感记忆所反复铭写的场域 。 左翼文艺与大众的身体的遭遇 , 正是与这些复杂要素及其互动关系的遭遇 。 在这个意义上 , 身体绝非某种超历史的、欲望化的对象 。 相反 , 关于身体的潜能、它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文艺作品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 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被塑造、被理解的 。如何以历史化的方式重新打开“身体”的问题 , 尤其是在劳动关系与生产方式的层面上理解“身体”的历史生成 , 是左翼文艺的身体技术向我们提出的重要问题 。 大众的身体经验包含着自身的漫长历史 , 并以这一历史运动的强度向大众化文艺的形式创制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提出要求 。
保马论|康凌|诗朗诵与革命文艺的身体技术
本文插图

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穆木天
本书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尝试 。 它所讨论的是 , 在193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诗歌会的诗人们如何在特定的关于诗歌、关于身体、关于声音的知识论基础上 , 试图借由对诗歌音响结构和节奏模式的设计与经营 , 创制出一种身体技术 , 在诗朗诵的实践中捕捉、动员大众的身体经验 , 召唤、组织铭刻于大众身体经验上的感官记忆与情感认同 。 在这个过程中 , 他们不仅尝试在理念的宣教外 , 以自身的作品引起大众的感官愉悦和生理回应 , 乃至构造出身体性的团结感;同时 , 他们也时时意识到自身的计划与大众的身体经验之间的紧张关系 。 这种紧张不断催逼出更新的诗歌形式理论与实验 , 而左翼文艺大众化实践 , 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获得了历史运动的重要动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