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竹石|专访“华语推理第一人”陈浩基:到最后, 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二 )
Whydunit和Howdunit是没有范围限制的,但Whodunit其实是“从一个‘集’中挑出某个元素”——即使作者可以用不同手段去玩这个集,例如定义“子集”、“空集”、“幂集”——真凶也必须是这个“集”的元素之一,若然犯人居于这个基本的“集”之外,便违反了Whodunit的基本条件。假如犯人不在登场角色当中,结局才忽然现身的话,读者会觉得被骗。然而一早列出嫌犯,那不过是一个机会率游戏,总有人能在毫不理解理由下碰巧“凭感觉”猜中,从而削弱了结局的“意外性”。
犯案手法可以层出不穷,动机也可以有很大的变化,但“犯人是谁”却有所局限。我觉得Whodunit诡计已几乎被推理作家们用尽了。虽然仍有作家能在Whodunit上创出新意,但始终有点万变不离其宗。
《新民周刊》:你自己相比“本格”是否会更加倾向于“社会”派?
陈浩基:我其实真的不是社会派推理作者,我是有写社会派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写纯本格的一面,只是碰巧有社会派元素的作品比较受注目而已。或者这也是岛田庄司老师关注的事实——现今读者都倾向阅读具备社会元素的推理小说,纯本格推理变成小众趣味,于是连出版社都选择前者多一点,毕竟在商言商,想赚钱嘛。
《新民周刊》:本格与社会的分野到现在已存在半个多世纪,你是否觉得推理或者悬疑小说已经演化出更多的派别?将来还能有怎样的求新求变的方式?
陈浩基:本格和社会的分野概念其实来自日本,这不是说欧美推理小说没分,只是后者的分类不像日本如此明确分成两大宗派。中文推理受日系推理很深,所以我们都习惯使用日系的分类,但其实欧美已有更多分类,像“冷硬侦探”、“黑色推理”,这些放在日系的话大概会被当成社会派,但也有“舒适推理”这种类型——这译名我只是顺手拈来——指的是跟冷硬私探相反、由一般人侦破、没有血腥描写的小说,这些作品通常跟社会性关系不大,较接近本格派。
我觉得中文读者习惯以本格派和社会派作为分野,除了因为受日本影响外,也因为这种分类很易懂:一种是追求逻辑趣味,可以天马行空;另一种是追求写实,探究现实题材。但事实上,即使再天马行空,读者还是会以人类的角度来阅读本格派,即使再追求现实,读者还是会期待故事有出人意表的戏剧性和爆点,所以现在有很多作品介乎两者之间,差别只是分量多寡,倾向哪一边多一点。
其实我觉得,派别的出现是因为形式,而形式的演变改革是难以言喻的。举个跟推理无关的例子: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想很多读者看过,他笔下角色中剑术最强的独孤求败,最后就是“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达“无剑胜有剑之境”,而金庸先生就在他的作品里示范了,每一部小说的主角都练就一身好武功闯荡江湖,唯独最后一部《鹿鼎记》主角韦小宝却完全不懂武学只懂逃跑,行事更无半点大侠风范,可是这却是货真价实的武侠小说。有时我想,本格推理和社会推理有没有可能并存于一部作品,并且两者都追求极致?写实和天马行空是否完全互斥?既然“反武侠的武侠”已有例子,或许这不只是空想?
《新民周刊》:相比其他诡计,叙诡似乎更是一种把读者骗得团团转的行为,做得不好就会引起读者双份的“恨意”——您在叙诡上总是成功的,“欺骗”读者的经验是?
陈浩基:我自问在叙诡上不算特别成功,只是普通而已,还不及坊间一众叙诡高手。读者认同拙作的叙诡,其实是被我“欺骗”了,但“欺骗”的层面不一样:我有时会用叙诡,有时不用,有时写纯本格,有时写社会派,有时更是科幻奇幻,当读者无法估计我这次跑什么路线,就很难猜中。相比之下,我很佩服专写单一类型的推理作家,即使读者早知道方向,还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被骗,那才是真高明。像雷钧的《黄》,第一页便直接告诉读者“这作品用上叙诡”,我读到最后还是被骗,那才是真的厉害啊。
至于心得,我想叙诡在于“隐瞒”、“误导”和“双关语”。大部分写叙诡的新手作者都懂得隐瞒,但不一定重视误导,而其实误导很重要,读者一直摸不清面前的形状是什么,你最后告诉对方“是圆形”,总不及让他们一直以为是“方形”来得震撼。误导的关键就是双关语,利用文字的暧昧性质引导读者倾向某一方,所以如何想好对白及描述十分重要。
其实关于叙诡,我有一个看法很想分享:读者中总有聪明人,能从一开始就看穿种种误导,所以我每次写故事,都会想到“即使这诡计被看穿了,读者还会觉得这故事有趣吗?”,尽量在诡计以外也写得有趣。被骗倒的读者会赞赏,能看穿的读者也不会觉得浪费阅读时间,那就较容易获得广泛支持了。
小说家就像魔鬼代言人
《新民周刊》:在香港做一个全职写作的作家,压力大吗?
陈浩基:我比较幸运,目前没有经济压力,但我可以很坦白说,在香港靠做全职作家赚生活是几乎不可能的。阅读人口萎缩、市场小、物价指数高等等也是原因,尤其今天人人也有手机,互联网上免费信息泛滥,吸引读者付费就更困难。不过其实这也不只是香港的问题,全世界所有作者也面临相同的挑战。假如说是来自家人或同侪的压力,觉得“作家”只是“无职”的代名词,我想就因人而异。如何规划人生,减少压力,就算不是作家也得面对吧。
推荐阅读
- 女性|专访Plug and Play中国CEO徐洁平:创业者需要有轴劲儿
- 明星八卦|华语影坛影响力最强几位明星,周润发,成龙,周星驰上榜
- 心疼自己|王一博最新专访,眼含泪光惹人疼,疑意外曝227后给肖战发信息
- 青年|指定出演《穿越火线》?代露娃接受专访回应:试戏半年才拿到角色
- 消息资讯|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专业——专访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助理谢金鹏
- 网红|“网红”还是“大师”?专访方锦龙:大家喜欢我,因为我的东西比较俗
- 行业|蓝鲸专访|闪送杜尚骉:新入局者将推动行业增长,未来继续专注于C2C市场
- 最新消息|华语网络文学鼻祖网站“榕树下”关站 “享年”23岁
- 神秘|专访孔雁:《摩天大楼》中最神秘的“预言家”,用演技解锁无限可能
- 国产电影|华语女性精神领袖 电影人李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