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网红”还是“大师”?专访方锦龙:大家喜欢我,因为我的东西比较俗

摘要:“年轻人喜欢,证明这条路走对了。”“为什么我能弹自己的脸?”方锦龙笑道,“因为脸皮厚。”
“弹脸”是方锦龙在B站跨年晚会上的一个“梗”。半年多前播出的这台晚会,至今余波未散。作为主打“年轻人文化”的B站代表作,这台晚会上最“出圈”的表演,恰恰是已经奔六、一头银发的方锦龙所奉献的。
11分钟“全程高能”的表演,方锦龙以一人之力battle(对决)一整个交响乐团,先后演奏《十面埋伏》《沧海一声笑》《<火影忍者>主题曲》《<教父>主题曲》等风格迥异的音乐。他切换多种乐器乃至用自己的脸当乐器,网友惊呼:“人形乐器实锤。”
 网红|“网红”还是“大师”?专访方锦龙:大家喜欢我,因为我的东西比较俗
文章图片
B站跨年晚会上,方锦龙表演“弹脸”
“神仙打架”“请收下我的膝盖”……节目播出时,弹幕填满屏幕。处于话题中心的方锦龙的回应是朋友圈的一条转发,写道“器乐也该秀一秀”。
从“琵琶精”“琴魔”到“爱收膝盖的男人”,从“方独秀”“方全会”到“方天秀”(意为天天秀),网友取的名号,方锦龙照单全收。他发微博调侃:“叫什么都行,别叫老头就行,毕竟我还年轻,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他不介意“秀”,也不介意“秀”惹出的争议,“你不秀,他不秀,我来秀,中国的乐器就得天天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年轻人喜欢,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今晚(8月28日),方锦龙把“东方有‘乐’——国乐聆享会”带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聆享会”是他近年开创的一种表演形式,边演边讲,像是一场民乐脱口秀。演,42年的从艺经验让他很自信;讲,他说“自信的时候就敢自嘲”,类似“脸皮厚”的“梗”,就能脱口而出。
【 网红|“网红”还是“大师”?专访方锦龙:大家喜欢我,因为我的东西比较俗】比起“出圈”,方锦龙更爱讲“渗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将国乐的趣味渗透进他们的审美。何谓“国乐”,方锦龙也有他的解读:“国,可以是联合国的国;乐,可以是世界的乐。至于民乐,就是要与民同乐。”
 网红|“网红”还是“大师”?专访方锦龙:大家喜欢我,因为我的东西比较俗
文章图片
站在流行和传统的分岔口
1963年,方锦龙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黄梅戏乐师。6岁开始习琴的他,到小学毕业已能演奏柳琴、京胡、板鼓等十几种乐器,如今更有“武器大师”之称,拥有个人收藏民族乐器之最的“锦龙国乐馆”。他是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根据史料挖掘研制了改良的五弦琵琶,使琵琶的音色、音域更宽广。
不过,考入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南下发展,方锦龙靠的并非琵琶,而是弹得一手好吉他。到各地演出,他的吉他弹唱总是很受欢迎,还出过流行歌曲唱片。难道就这样放弃从小苦练的民族乐器?没有太多纠结,方锦龙选择回归民乐演奏。
 网红|“网红”还是“大师”?专访方锦龙:大家喜欢我,因为我的东西比较俗
文章图片
青年时代的方锦龙
当流行歌手或许成名更快,但也可能是昙花一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别人开花的时候,他在拼命扎根生长,这才长成了如今的“方锦龙现象”。有人说,民乐不流行是不懂包装,他反驳,包装的前提是有实力,“吹不响就是吹不响”。根扎得越深,才越响。
上观新闻:差一点就成了流行歌手,当时,站在流行和传统的分岔口,担心自己选错路吗?
方锦龙:大家都喜欢流行的东西,流行是风潮、是引领。难道我们的国乐不能流行吗?其实,国乐是最流行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名曲,流行了千百年、经久不衰。要让优秀的传统音乐具有话语权,就应该去了解当下流行音乐的特点。我有过这样一段和流行音乐同行的经历,挺宝贵的。
说是选择,实际上,我没有离开过流行音乐的土壤。比如2001年创办“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就是以时尚的名义演绎民族情怀。我还组过“国乐四大天王”,希望借力流行音乐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民族音乐。当时,我们去外地演出,大家疯传,“四大天王来了!”跑去售票窗口问,工作人员回答,“比香港的四大天王还厉害”,票一下子卖完了。到现场一看,不是流行音乐,但真的挺不赖。当时我搞这个组合有个条件,技术要好,形象有范儿,作为一种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网红|“网红”还是“大师”?专访方锦龙:大家喜欢我,因为我的东西比较俗
文章图片
“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
最近,我应邀成为上海独立音乐季的推荐官,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荐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我对上海的理解,就是上善若水、海纳百川,这里具备让民族音乐变成流行音乐的强大基因。我想,在上海实现让国乐成为流行音乐的梦想,肯定会更出彩。
上观新闻:听说读小学时有位上海来的老师,对您影响很大。
方锦龙:那位音乐老师叫王烈明,对我们小城市的孩子来说,她从上海带来的理念,特别新鲜。在我印象中,她是一位特别慈祥优雅的大家闺秀,心灵手巧,当时我们的演出服都是她亲手缝制的,一面旗子甚至一张皱褶彩纸,到了她手里,都能变成色彩缤纷的演出服装。王老师觉得我有音乐天赋,不断鼓励我,给我各种表演机会,演京剧她就让我拉京胡,演黄梅戏她就让我打板鼓,二胡齐奏人不够也让我顶上。我能取得一点进步都是被她鼓励出来的,因为她总是说:“你行的,你去学吧!”衷心感激这位来自上海的恩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