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别搞错!“国内大循环”不是封闭“内循环”

【侠客岛按】


7月30日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 , 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 , 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 加快形成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


这个重要判断引发了广泛讨论 。 怎样理解“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一些人宣称的“内循环”吗?如何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 , 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带着这些问题 ,
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和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


【解局】别搞错!“国内大循环”不是封闭“内循环”
文章图片

烟台港(图源:新华网)


1、侠客岛:5月以来 , 中央多次提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一些人质疑说“国内循环根本支撑不了经济 , 会带来‘内卷化’” , 甚至联想到了“闭关锁国”等等 。 怎样理解中央提出的这个新发展格局?

刘元春: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世界经济低迷、大国冲突日益加剧的宏观背景下 , 全球产业链和治理体系正在加速重构 。 这种情况下 , 如何处理大国关系 , 如何参与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新定位 , 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

上世纪80年代 , 我们提出的发展策略是市场、资源“两头在外” , 这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格局 , 支撑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 。 但现在“两头在外”的思路显然无法延续下去了 , 因此 ,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应时而生 。

我注意到一些人把“国内大循环”看作是“出口转内销” , 甚至是“新型闭关锁国” 。 这是严重误读
, 把“国内大循环”简单化了 。

要看到 , 一方面 , 国内大循环指向“提振内需” , 但并不等于把曾经的外需“搬回”国内 。 另一方面 , 国内大循环的提法侧重在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打破行业壁垒上 , 目的是让国内经济运行效率提高 , 这些都需要在开放经济的体系下完成 , 旨在构建更安全、更有弹性的供需体系 。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对好理解一些 , 因为各国早已在产业链上深度嵌套 , 谁都不能封闭起来搞发展 , 因此中国经济仍需进一步开放、内外联动 , 更好地融入国际大循环 。

【解局】别搞错!“国内大循环”不是封闭“内循环”
文章图片

上海黄浦江畔(图源:《南华早报》)


彭文生:
我想从经济学概念以及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这个话题 。


经济活动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 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 , 形成经济大循环 。 【【解局】别搞错!“国内大循环”不是封闭“内循环”】国内投资和消费等内需
, 可视作国内循环;净出口对应的外需 , 可归为国际循环 。


在我看来 , 作为主体的
国内大循环包括扩大消费、进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40多年间 , 中国经济几乎将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扩大财政支出、使用低利率或减税政策支持投资这三种增长模式发挥到极致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 , 中国主要靠出口拉动增长;随着人口红利减弱 , 劳动力工资上涨、汇率升值压力增大 , 单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下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