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2万多亩庄稼被铲毁,为啥有些官员不心疼?

新华社近日曝光 , 自7月以来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铲毁2万多亩即将成熟的麦子、油菜 , 突击完成退耕还林指标 。

很多网友看到新闻后感到“心疼”、“糟蹋粮食” 。 这种事 , 对有点社会常识的人、讲点群众纪律的干部来说 , 都会看出问题所在 。 但奇怪的是 , 地方治理中这种“反常识”现象 , 为啥还会发生呢?

【解局】2万多亩庄稼被铲毁,为啥有些官员不心疼?
文章图片

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特尼河林场一处被毁的麦田
(图源:新华社)




显而易见 , 陈巴尔虎旗的做法是一个多输局面:农民利益受到伤害 , 地方政府形象受损 , 上级政府还得照样支付退耕还林的补偿费用 。 更让人痛心的是 , 2万多亩即将收割的劳动成果被白白浪费 , 实在不可原谅 。

有人说 , 这事主要责任在当地农民 , 因为陈巴尔虎旗曾发布过禁止种植的命令 。 但问题是 , 在3月春耕时为何不制止农民可能的违法行为 , 非要等到5个月后农作物要成熟了才行动?


面对媒体质问 , 当地政府坦言:马上要到8月31日完成退耕还林指标的时间节点了 , 再不抢时间完成任务就要被追责了 。

其实 , 一些地方政府为快速实现某项政策目标而折腾群众、浪费社会财富、透支政府信用的做法 , 并不鲜见 。 同样的“唯上”逻辑 , 同样的“一刀切”手法 , 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 。

这些在普通人看来都是常识的问题 , 为什么就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视而不见呢?

地方官员当然并不都缺乏“常识” 。 事实上 , 绝大多数地方官员对基层事务的复杂性有着清晰和清醒的认识;绝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也不缺乏群众观念 , 他们很重视群众利益 。

但问题是 , 官员有“常识”并不等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身有“常识” 。

在某种意义上 , 任何政策的制定 , 其实都有一个“完美行政
”的想象 , 力求政策执行和政策目标之间保持高度一致 , 任何政策执行的偏差 , 都很可能被视作是对政策目标的挑战 。

因此 , 地方上的政策制定者天然具有“上帝视角
” 。 既然高高在上 , 政策就有可能不接地气 , 也就是可能“反常识” 。

【解局】2万多亩庄稼被铲毁,为啥有些官员不心疼?
文章图片

特尼河林场大片麦田、油菜田 , 被铲出一道道“斑马线”(图源:新华社)





就退耕还林政策而言 , 上级主管部门安排试点、分配指标、规定检查时间并辅以督查 , 这些都没错 。 毕竟所有的工作节点都是一环扣一环 。 理论上讲 , 只要每个环节做到位 , 任务就可以圆满完成 。

但在现实中 , 地方的政策执行并不一定那么完美 , 无论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限制 , 政策在某个环节掉链子是大概率事件 。

在这次陈巴尔虎旗的事件中 , 当地政府只是在春耕前下了禁令 , 却掉了一个重要的“链子”——没有及时出台对农民的补偿方案
。 这让很多农民无所适从 , 最后不少人抱着不减产、试试看的心态种上了庄稼 。

原因可能有很多 。 比如上级政策配套不够完善 , 下面没法及时完成;也可能是地方政府主观上不够重视 , 执行晚了;更可能是基层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 如群众诉求多样 , 导致工作无法推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