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_国际,国内军事|江城,一腔热血在燃烧:军事科学院张晓鹏的战"疫"片段( 四 )


从“提速” , 到“全面升级” , 这一进化到“3.0”版本的精准诊断平台 , 帮武汉一线的临床救治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问题 。而在平台不断优化的背后 , 是张晓鹏和战友们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 , 凝结着他们不畏艰险敢于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 。
回到北京后 , 张晓鹏时常回想起在武汉的日子 。目睹过日出 , 见到过星辰 , 品尝过冷雨 , 也感受过和风 , 可这些对于现在的张晓鹏来说更多是一种想象 。在武汉 , 宿舍、实验室几乎两点一线的生活 , 让他无心多看周围的环境 。生长在帐篷实验室旁边的一棵大樟树 , 却真真切切地记住了张晓鹏低头赶路的身影 。
聊起病毒、抗体、疫苗 , 张晓鹏的眼睛里总是闪着光 , 语气平淡 , 却透着沉稳与自信 。那些听起来晦涩的专有名词 , 像是一块块拼图 , 拼成了张晓鹏在武汉抗疫81天的岁月 。
新冠肺炎_国际,国内军事|江城,一腔热血在燃烧:军事科学院张晓鹏的战"疫"片段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武汉抗疫一线 , 陈薇院士查看核酸检测数据 , 右一为张晓鹏 。张振威摄
张晓鹏的日常工作 , 让他早已习惯了寂寞 , 也习惯了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 。在武汉的81天 , 则让张晓鹏“感受了一种全新的‘人生’” 。迅速地检测、迅速地反馈 , 当一个个检验结果摆在眼前 , 张晓鹏知道 , 这些冰冷数据的背后 , 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 是一颗颗火热跳动的心 。
“检测和科研都不能放下 , 只能挤时间 。”不过 , 张晓鹏认为 , 这只是尽到了一名军队科研人员的本分 。和广大医护人员一样 , 大家在为疫情防控竭尽所能 。而那一次在金银潭医院的经历 , 让张晓鹏更加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和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
金银潭医院 , 武汉市第一家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 , 也是湖北省与武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 , 是当时武汉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之一 。
抵达武汉的第四天 , 张晓鹏接到了一项新任务——在开展核酸检测的同时 , 随军事医学专家组曹诚研究员一起赴金银潭医院进行全方位气溶胶采样 。
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 , 从垃圾处理区到检验科 , 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 , 处处留下了两人的身影 。由于任务紧急且初期物资紧张 , 用于脚部防护的塑胶鞋套太小 , 张晓鹏不得不冒着锐器划破的风险 , 赤脚穿戴两层 , 小心翼翼地穿行于医疗垃圾处理区的沙砾和污水地面上 。
“那时候真的体会到什么叫如履薄冰 。”张晓鹏笑着说 。最终 , 张晓鹏和战友克服重重困难 , 成功获得了第一手气溶胶检测数据 , 综合评估了医院内部的感染风险 , 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风险预警 。
新冠肺炎_国际,国内军事|江城,一腔热血在燃烧:军事科学院张晓鹏的战"疫"片段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武汉抗疫一线 , 张晓鹏进行水质取样 。
最让张晓鹏难忘的是在ICU病房采样时 , 恰逢医护人员正在对一名危重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手术 。在近距离实时采集到空气样本的同时 , 张晓鹏也亲眼目睹了地方医护人员为拯救患者生命而不顾自身安危的一次次“冲锋” 。
【新冠肺炎_国际,国内军事|江城,一腔热血在燃烧:军事科学院张晓鹏的战"疫"片段】厚重的防护服下 , 张晓鹏感觉到心脏被狠狠地拧在一起 。透过满是雾气的护目镜 , 张晓鹏的眼眶红了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生命与病毒的殊死抗争 。
那一刻 , 张晓鹏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我们的科研攻关要快点 , 再快点!”
回去的路上 , 所有人的情绪都很沉重 , 也愈发理解了陈薇院士时常和他们说的那句话:“在一线 , 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要把科研力转化为战斗力 。就是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 为武汉人民抗疫多做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