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凌|84岁老人用万米金线,做出失传百年的“盘金毯”,价值高达3000万

古凌|84岁老人用万米金线,做出失传百年的“盘金毯”,价值高达3000万

文章图片

古凌|84岁老人用万米金线,做出失传百年的“盘金毯”,价值高达3000万

文章图片

古凌|84岁老人用万米金线,做出失传百年的“盘金毯”,价值高达3000万

文章图片

古凌|84岁老人用万米金线,做出失传百年的“盘金毯”,价值高达3000万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 , 出现了无数满腹才华的诗人 , 有勇有谋的将领、富国强民的统治者、独具匠心的工艺者、沉鱼落雁的美人 , 然而美人终会老去 , 时光终会逝去 , 但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古法技艺和玲珑精致的小物件却在时刻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
康玉生作为国家级的宫毯技艺传承人 , 在设计制作宫毯时更是付出了许多汗水与时间 , 为的就是能将这些古法技艺更好地展现在大众眼前 。
毯中精品我们中华五千年传承至今的不只是文化 , 更有着无数奇珍异玩和美轮美奂的工艺品 , 大家所熟知的“燕京八绝”无疑是古法技艺的最佳代表、
“燕京八绝”是指吸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精华的八大工艺品 , 它们在清代的时候非常受欢迎 , 并且逐渐形成了带有“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品 , 而在“燕京八绝”之中 , 宫毯则是其中技艺最为繁琐复杂的工艺品 。

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皇宫的建设 , 因为皇宫是一个国家的门面 , 所以在皇宫里的用品都出自大师之手 , 只有在打磨了千次万次后成为了完美的宫廷艺术品 , 才能在皇宫被使用 。
皇宫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十分珍贵的 , 但是有一样东西 , 是连皇帝自己都爱护有加的 , 那就是宫毯 。
手工地毯的编织制造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 , 人们对手工地毯的喜爱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 。
元代时候 , 手工地毯可以说是达官贵人家中的必备 , 地毯的好坏程度 , 也是家主身份地位的体现 , 时间一长也就出现了专门编织手工地毯的作坊 。
由作坊生产出来的手工地毯质量品相都更好 , 自然也就被进贡到皇宫了 , 皇帝非常喜欢 , 而后逐渐的就有了宫毯一说 , 从此以后 , 手工地毯也就成为了宫廷御用品 。

随着手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 , 到了明清时期这些制作手工地毯的作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编织出来的地毯图案样式都更加精美 。
更是有作坊费尽心思研究 , 制作出了宫毯中的极品盘金毯 , 所谓盘金毯就是指用金线手工缠出的毛毯 , 在外观上尽显雍容华贵 , 手感上也十分柔软 , 就连皇上都舍不得踩在上面 , 生怕磨坏了金线 。
后来清朝逐渐衰败 , 那些原本专做宫毯的手艺人为了谋生不得不到民间开店 , 但是由于手工地毯造价高 , 加之朝廷的管制很严 , 所以手工地毯在民间并不好卖 。
一些皇家的专属使花色、图案在民间都无法得到很好的运用 , 手工地毯陷入窘境 , 再难发展传承 , 而那精美无比的盘金毯的编织技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是出现了濒临灭绝的状况 。
复活技艺盘金毯作为宫毯中的极致精品 , 制作工序自然是相当复杂 , 所用到的材料也是更加精贵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世间已经再也找不到会编织盘金毯的老师傅了 。
而在故宫里展览的那几条毯子 , 也随着空气的侵蚀逐渐变得暗淡 。 为了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
在2003年的时候 , 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大胆提出要复制盘金毯 , 而后北京地毯五厂召集了一众地毯专家 , 组成了金丝毯复原小组接下了这个严峻的任务 。

在这个组织中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家格外引人注意 , 他总是专心致志地盯着盘金毯 。
这位老人名叫康玉生 ,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同时也是全中国唯一一个宫毯织造大师 , 康老今年已经84岁高龄了 。
本可以在家安心过着休闲日子的他在听闻复刻盘金毯的任务后 , 便带着在家的众多徒弟立即加入团队 , 每天都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故宫中的盘金毯 。
【古凌|84岁老人用万米金线,做出失传百年的“盘金毯”,价值高达3000万】虽然康玉生教了很多徒弟 , 但是这些徒弟们的技术显然是无法跟老人家相比的 。 起初几天康玉生带着徒弟们围着故宫里的盘金毯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 回去之后便凭着感觉编织了一条“盘金毯”小样 。
当他们将自己编织的毯子带到故宫与真品对比时才发现他们编织的这块毯子和盘金毯真是八竿子打不着 。

于是他们带上镊子和显微镜 , 仔仔细细地把盘金毯里里外外观察记录了个遍 , 确认已经掌握了盘金毯的编织技巧之后 , 才再次回到工坊编织 。
这一次他们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第二条小样 , 这一次他们编织的毯子不仅纹路跟盘金毯一样 , 甚至比故宫的更为细腻 , 还得到了故宫专家的肯定 , 这也就表明了盘金毯的再现指日可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