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静观皆自得|德富芦花:相模滩落日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德富芦花:相模滩落日
万事静观皆自得|德富芦花:相模滩落日
本文插图

秋冬之风完全停息 , 傍晚的天空万里无云 。 伫立遥远伊豆山上的落日 , 使人难以想到 , 世上竟还有这么多平和的景象 。
落日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 , 需要三分钟 。
太阳刚刚西斜时 , 富士、相豆的一带连山 , 轻烟迷蒙 。 太阳即所谓白日 , 银光灿灿 , 令人目眩 。 群山也眯细了眼睛 。
太阳越发西斜了 。 富士和相豆的群山次第变成紫色 。
太阳更加西斜了 。 富士和相豆的群山紫色的肌肤上染了一层金烟 。
【万事静观皆自得|德富芦花:相模滩落日】此时 , 站在海滨远望 , 落日流过海面 , 直达我的足下 。 海上的船只尽皆放射出金光 。 逗子滨海一带的山峦、沙滩、人家、松林、行人 , 还有翻转的竹篓、散落的草屑 , 无不现出火红的颜色 。
在风平浪静的黄昏观看落日 , 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 。 庄严之极 , 平和之至 。 纵然一个凡夫俗子 , 也会感到已将身子包裹于灵光之中 , 肉体消融 , 只留下灵魂端然伫立于永恒的海滨之上 。
有物 , 幽然浸乎心中 , 言“喜”则过之 , 言“哀”则未及 。
落日渐沉 , 接近伊豆山巅 。 相豆山忽而变成孔雀蓝 , 惟有富士山头于绛紫中依然闪着金光 。
伊豆山已经衔住落日 。 太阳落一分 , 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 。 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 , 一分又一分 , 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 , 悠悠然沉落下去 。
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 。 它猛然一沉 , 变成一弯秀眉 , 眉又变成线 , 线又变成点——倏忽化作乌有 。
举目仰视 , 世界没有了太阳 。 光明消逝 , 海山苍茫 , 万物忧戚 。
太阳沉没了 。 忽然 , 余光上射 , 万箭齐发 。 遥望西天 , 一片金黄 。 伟人故去皆如是矣 。
日落之后 , 富士蒙上一层青色 。 不一会儿 , 西天的金色化作朱红 , 继而转为灰白 , 最后变得青碧一色 。 相模滩上空 , 明星荧荧 。 它们是太阳的遗孽 , 看起来仿佛在昭示着明天的日出 。
《爱的艺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 , 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二种文字 , 在全世界畅销不衰 。
在本书中 , 弗洛姆认为 , 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 , 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 , 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 , 否则 , 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 。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 , 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 , 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 。
弗洛姆进而提出 , 爱是一门艺术 , 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 , 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 。 既要学习爱的理论 , 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
《存在的艺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 , 探讨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 , 堪称《爱的艺术》姊妹篇 。
在这本书中 , 弗洛姆首先提出两个问题: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想要得到幸福 , 即满足自己的愿望 , 得到想要的东西 。 弗洛姆在此区分了“占有型”和“存在型”两种存在方式 , 论述了后者何以优于前者 , 并分析了社会流行的诸多观点 , 提出如何集中注意力去发现和发展自我 。 他引导读者“多认识自己” , 并列举许多实例 , 深入浅出地将自我分析的方法介绍给读者 , 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
万事静观皆自得|德富芦花:相模滩落日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