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丹|从“回生仙丹”到现代医学:中国军医“变形记”( 三 )


清军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时雇用的“洋枪队”中有两名外籍医生,先后在松江和昆山各开设了一所近代医院救治伤员。清军中首次出现受过近代医学训练的洋军医,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堪称破天荒第一次。见识到了西方军医的水平,咸丰六年,朝廷任命关韬为军医,赏五品顶戴,成为清军首个专职的现代军医。关韬曾在博济医院学习和工作多年,属于第一批比较系统修习现代医学的中国人。
 仙丹|从“回生仙丹”到现代医学:中国军医“变形记”
文章图片
清朝的近代军事卫勤建设要到甲午战争之后,才由洋务派督抚们着力推动,最早在编练的新军中落实。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选派16至26岁农村青年,先对他们做医学体检,按照德国军队方式编制,聘请德国军官,同时设立了随军医官和兽医。第二年,直隶总督聂士成请求仿效德军,在军中设立武备学堂和军械所的同时建立药库和医院。
制度性改革于1907年开始,清政府建立新式的陆军部,下设六司,其中就有军医司。设司长一人,军医司下面再设卫生科和医务科,各设一位科长。军医司掌管全国陆军卫生、治疗、医疗器械和军医教育。
建立军事卫勤体系,除了规章和组织改革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军事医疗和教育机构培养人才。说到中国最早的军事医学教育机构的诞生,不得不提及北洋大臣李鸿章与传教士医生马根济的渊源。
英国传教士医生马根济毕业于布里斯托医学院,读书期间结识爱丁堡传教士医生罗韦,在罗韦影响下决定前往中国传教行医,来到武汉的伦敦宣道会医院工作。1879年,因妻子身体不适,马根济认为换个环境工作兴许对妻子健康有利,申请调到了宣道会天津医院当院长。
天津是大清首都的门户,也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驻地。马根济到任后发现宣道会天津医院的条件非常简陋,远比武汉的医院落后。他听说李鸿章是洋务派开明大臣,上书给李鸿章希望能得到援助,增加医院设备,但去信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突然有一天,一位差役匆匆赶到医院,邀请马根济前去李鸿章府上。原来,李鸿章的夫人莫氏患上中风多日,已经半身不遂,遍寻了各家知名郎中,服用过各种草药皆告无效。李鸿章心急如焚,决定请洋医生试一试。但李鸿章并不认识洋医生,而且那个时代中国受过现代医学训练的医生寥寥无几,几经周折,才通过美国驻天津总领事毕德格的推荐请来马根济。
经过六天的治疗,李夫人病情基本好转,一个月以后完全康复,李鸿章感叹不已。尤其治疗中马根济使用手摇电机仪器,令李鸿章大开眼界。马根济趁热打铁,邀请李鸿章参观医院,并让李观看了一起颈部肿瘤切除术。那个病人颈部长了一个比碗还大的肿瘤,痛苦不堪,顷刻间马根济将肿瘤成功摘除,令李鸿章和现场随员大为震惊。马根济也因此在天津名声大噪,各路达官贵人纷纷前来求医。
李鸿章与马根济结下私谊,得知对方愿望后,李本人捐助4000两白银。在他倡议下,天津官绅和商人又捐助6000两,1880年在天津法租界落成了漂亮的新医院,津门一带俗称“总督医院”。
1881年有七八名留美学生归国,李鸿章把他们分派给马根济学医,以备未来陆军和海军之用。马根济在总督医院里设立了一个医学馆,命名为“总督医院附属医学校”,教育经费从直隶省军费中划拨。学馆学制分为四年和三年两种,课程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生理学、药物学等几十个科目。当时驻天津的英美海军医生也常被请来给学生上课,学馆虽小却是中国最早传习军事医学的教育机构。
1888年,马根济去世,伦敦布道会将总督医院买走。李鸿章又从官绅中筹款,效仿总督医院的规制,建立了一所官办的“天津总医院”,把原来总督医院的医学馆并入其中作为附设的医学堂。1893年,医学堂扩大规模,修建成新校舍,被正式命名为“北洋医学堂”,由马根济的学生林联辉担任校长,专为军队培养军医人才。
北洋医学堂按照西方医学院的标准设置医学课程,从欧美聘请众多医学名家前来当老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学校一切费用从清政府的海防经费中拨付,归直隶总督署管理。北洋医学堂的规模也不大,最初每两三年招生一次,每次从全国招收30名学生,学生毕业皆分配到陆海军中工作。
北洋医学堂可以说是一颗火种,它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创办的军事医学院。打那之后,中国也终于能培养自己的军医人才了,之后全国各军医院校的建设莫不以之为模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