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要少看《三十而已》

作者:鲁舒天支持:远川研究所传媒组电视剧《三十而已》最近大结局了 , 笔者本来没有观看的计划 , 但架不住天天被微博和抖音上各种片段刷屏 , 只好充了企鹅会员 , 一集不落的看了一遍 。平心而论 , 这部剧拍的还算可以 , 尽管没办法跟国外的同类剧如《欲望都市》《东京女子图鉴》相提并论 , 也很难看齐大陆十几年前的《粉红女郎》和《好想好想谈恋爱》 , 但在优质电视剧愈发匮乏的当下 , 《三十而已》还是要比《精英律师》强1000个《娘道》 。这几年国产电视剧在蹩脚编剧和流量小生的加持下 , 大都开始放飞自我 , 比如2019年奇幻大剧《封神演义》里杨戬爱上苏妲己 , 豆瓣喜提3.3分;被两大卫视安排在黄金档的《如果岁月可回头》鸡汤废话一箩筐 , 让靳东的油腻程度从92号提到95号;更别提剧版《爵迹》了……我们的文艺事业这些年越来越像中国足球:心安理得的做最差 。 所以《三十而已》在一众矮子里面 , 绝对能算将军 。 不过笔者在花了两天三夜足足看完43集之后 , 还是要下一个结论 , 那就是:包在提拉米苏里的老鼠药 , 要比搁在农药柜台上的百草枯更容易让人中招 。换句话说 , 《三十而已》这种剧你还是要少看 。 具体的原因有三个:1. 配方:源于生活 , 低于生活2. 调料:鸡汤循环 , 情绪轰炸3. 火候:搁置争议 , 兜售粉饰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01. 配方:源于生活 , 低于生活《三十而已》跟前几年盛行的粗制滥造、大干快上、故事虚假、内容苍白的现代都市剧相比绝对不能算烂剧 , 但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创作水平仍然是“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 。所谓低于生活 , 是说一旦到了需要展现人性及主题真理性的场合 , 国产剧就瞬间切换到“冲突不够 , 人渣来凑”的狗血模式 , 从《我的前半生》里的陈俊生、《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再到《三十而已》里的许幻山、梁正贤、林有有 , 剧情全凭脸谱角色的“行为不端”来推动[4] 。在戏剧理论里 , 概念化、标签化、扁平化的叙事手法必然是简陋和低级的 。 导演徐浩峰讲 , 他们上学那会儿教的是 , 想表现“我爱你” , 台词就得写“我不爱你” , 人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 这叫生活修正本能 。 但现在的剧都很弱智:你爱她就说爱她 , 你人坏就得掉渣 。垃圾能够登堂入室 , 和网络平台“开口我有大数据 , 闭口目标观众群”的生产环境有关 。 前几年因为大IP剧 , 业内涌入了不少业余编剧 , 这批人的创作能力在行业及格线以下 , 导致很多影视作品在剧作环节是零分甚至负分[2] 。 《三十而已》就提供了一个现成案例:女三号钟晓芹是上班族 , 没有写作基础 , 没受过专业训练 , 第一次辞职写小说 , 就拿到了150多万的版税 , 如此天赋 , 余华看了沉默 , 莫言看了流泪 , 村上春树看了撕心裂肺 。 这个虚假剧情折射的 , 正是一类“随便写写就是写小说 , 随便编编就能当编剧”的幼稚想法 。成熟的作家、编剧均是创作职业化的结果 , 就是说一个有天赋的写作者如果不把百分百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创作 , 便根本不足以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 全职写作有相应的风险与代价 ,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就讲 , 一个人作家在决心写长篇之前 , 必须有足够多的原始积累保证自己不会挨饿 。编剧艺术是时间的艺术 , 作品深度是作者的深度 , 内容行业是农业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剧集制作再怎么产业化 , 也不能让讲故事的人产出化[2] 。业余编剧缺乏深度 , 缺乏生活的沉淀和积累 , 但又想出作品 , 就不得不靠脑补和瞎编 。 而脑补和瞎编的成果 , 一定带着标签化的强烈俗套 。 比如在描绘都市渣男这个问题上 , 绝大多数业余编辑只能往“窝囊废、小气鬼、骗炮男、陈世美”这四种类型上去编 , 毫无新意 。不光是新一代的编剧 , 受校园青春疼痛文学启蒙的新一代观众也有同样的问题——纸媒时代追郭敬明 , 门户时代追木子美 , 移动时代追咪蒙——对生活的理解更多来自于别人的填鸭和投喂 。 遇到经验之外的艺术复杂性与历史厚重性 , 就用“三观不正”强行消解 。于是 , 在新一代观众眼里 , 《包法利夫人》成了“两个世纪前作天作地作死自己和老公毁了一家子人的法国女文青的故事”;《英国病人》成了“把婚外恋说得冠冕堂皇”;《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屌丝逆袭;《断背山》是gay男骗婚;《泰坦尼克号》是旅行出轨……作家金宇澄在《十三邀》里说过:“我们年轻的读者 , 对三观不正特别敏感 , 还有是一个最不好的词 , “渣男”这个词最不好 , (人)本身是非常复杂性的东西 , 这个也渣男 , 那个也渣男 , 你把这么复杂的人性变化 , 你用这么低能的一句话就去涵盖它 , 太幼稚 , 太可怜了!”一个人经历越多 , 才越会发觉人的复杂 。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有一句名言——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 , 哪来的世界观?时至今日 , 就是这种认知体系稚嫩的人在带观众看世界 , 看到的都是“带节奏、洗白、油腻、渣男、绿茶、屌丝、中央空调”等网络标签的落地 。乍看很丰富 , 其实很贫瘠 。 编剧只会标签化 , 观众只懂标签化 , 最终一定会导致剧情来自生活 , 但却远远低于生活 。02. 调料:鸡汤循环 , 情绪轰炸当然 , 事情可能有另一个解释——不是《三十而已》够不上好剧的标准 , 而是它压根没打算套进剧的标准 。如果说之前那类表情包、抠图的剧叫做“PPT剧” , 那么《三十而已》则开启了“公众号剧”的新篇章 , 它频繁设计可供舆论发酵的互动讨论环节 , 只为切入痛点、引发焦虑、吸引流量 , 有评论形容:这就是一款专门为微博热搜、短视频热榜、社交媒体传播量身定制的剧 。只要能把近期热点塞进爽剧拼盘 , 结构、人设可以随便牺牲 , 前情、后续可以自相矛盾;为了最大程度地迎合观众 , 该接的地气要接 , 不该接的地气硬接;为了让观众有代入感 , 有YY空间 , 为现实题材安排仙侠情节更是家常便饭 。 搞得角色不像是在过日子 , 更像是在游戏里开挂通关 。为什么你要少看《三十而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