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讲分寸,做人懂尺寸

海明威有句名言:“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 , 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 ”
口者 , 心之门户 。 说话 , 是一门艺术;会说话 , 是一种本事 。 而懂得适时沉默 , 是人一生中最难的修行 。
做人有分寸 , 就是与人相处的时候 , 说话做事有分寸 。
不追问、不妄议、不说破 , 都是说话的分寸 , 也是做人的尺寸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结 , 解不开 , 就放不下 。 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 , 都要查个清楚问个明白 。
《朗读者》中曾有这样一个片段 , 让人心有戚戚:
被邀请来的嘉宾一直冷静优雅 , 但当她读到“地上死了一个人 , 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星”的时候 , 却出人意料的泣不成声 。
原来 , 她从小就跟着奶奶长大 , 对奶奶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 而几年前前奶奶却去世了 。 当那句话唤起她对奶奶的回忆时 , 眼泪便再也抑制不住奔涌而出 。
作为主持人 , 倘若此时追问 , 深挖更多背后的故事 , 就可以增添更多节目的效果 。
但她并没有 。 因为懂得 , 所以慈悲 。 人人都有一些深藏内心的秘密 , 一些相对沉重的往事 , 不愿意他人得知 , 更不愿被人刨根问底 。
很多时候 , 同一件事 , 对一些人来说 , 或许已经云淡风轻 , 但对有些人而言 , 却依旧是惊涛骇浪 。
只顾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揭别人的伤疤 , 是对他人的残忍 。
生活本就不易 , 倘若没有经历过别人的苦 , 不了解别人背后生活的真相 , 那便要懂得管住嘴 , 不去追问 , 才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教养;保持一份适时的沉默 , 耐心地倾听 , 往往更有治愈伤口的疗效 。
很多时候 , 不追问 , 就是一种为人有分寸的高贵善良 。
2.不妄议 , 是种修养 。
《荀子》说:流丸止于瓯臾 , 流言止于智者 。
泰国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一位看起来非常凶悍的妇人到菜市场去收租 , 她一进菜市场就大声呵斥一个小贩 , 要他及时交租;然后走到一个卖肉的小摊前面 , 一把夺过肉铺的称 , 狠狠地摔在地上;接着又指挥人把一个女摊主的货全都收走了 。
这个画面被在场的市民录下来发到了网上 , 不到三天时间 , 点击量过万 。 视频激起了民愤 , 网民们都在指责这个老板娘黑心 , 并且还呼吁不要去这个菜市场买菜了 。
然而没多久 , 菜市场的其他商贩就主动站出来帮老板娘澄清了 。
原来 , 被老板娘呵斥要及时交租的小贩已经拖欠了好几个月的租金;肉铺被摔称是因为他们长期缺斤少两 , 老板娘是在严厉警告他们;让人把女摊主的货收走 , 也是因为看她生活不易 , 自己掏钱把她的货买下了 , 让她能够继续经营这个他们一家赖以生活的小摊 。
围观的群众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 , 并不了解全部真相 , 就人云亦云地妄加揣测和评论 , 让老板娘遭受了不白之冤 。
生活中 , 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 。 仅仅看到冰山一角 , 就妄下结论随意攻击 , 让别人深受语言暴力的伤害 。
王小波说:“口沫飞溅 , 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 , 层次很低 。 ”
对别人的事 , 不随意评论不妄下结论 , 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选择 ,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 , 无论如何都不该随意评判别人的生活 。
3.【说话讲分寸,做人懂尺寸】不说破 , 是种智慧 。
为人处世 , 都讲究一个“分寸感” 。 与人交往中 , 说话留余 , 看破不说 , 并非圆滑世故 , 而是尊重顾及他人感受 , 让彼此都舒服的处世智慧 。
看透 , 是智慧;不说透 , 是心胸 。 看破不说破的背后 , 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 是人生阅历和涵养的体现 , 更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的处世智慧 。
作家贾平凹写过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朋友有口吃 , 说话慢 , 有天在路上遇到有人问路 , 偏偏这人竟也是口吃 , 朋友就一语不发 。 过后我问他为什么不说 , 朋友答道:“人家也是口吃 , 我要是回答了 , 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 ”
言为心声 , 会说话的人不仅仅是因为情商高 , 更是因为心里装着别人 。 在说与不说之间透露出来的品行教养 , 体贴细心 , 可见一斑 。
《菜根谭》说:“使人有面前之誉 , 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 , 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 ”在说话上 , 我们要把握分寸 , 做到初见让人喜欢 , 长久不让人讨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