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老师聊历史|《三国志》对他为何只字不提?,三国抗疫英雄、“医圣”张仲景( 四 )


再如说名医华佗曾赞《伤寒杂病论》是“真活人书” , 此说见于《三国志·华佗传》:“佗临死 , 出一卷书与狱吏 , 曰:‘此可以活人 。 ’吏畏法不受 , 佗亦不强 , 索火烧之 。 ”可见 , 华佗是说自己的书“可以活人” , 但宋代孙奇认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 , 多尚奇怪 , 不合圣人之经 。 臣奇谓活人者 , 必仲景之书也 。 ”华佗、张仲景平生无交集 , 被孙奇硬扯在一起 。
在张仲景时代 , 医仍被视为方术 , 《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巫术内容 , 比如“烧裈(kn)散” , 据说可以治伤寒 。 对此奇方 , 后人颇难解 , 只好硬解道:“裈裆味咸而腐秽 , 故能入少阴……药物虽陋 , 而用意至微 , 不因其陋而忽之 , 则升仲景之阶矣 。 ”
春秋老师聊历史|《三国志》对他为何只字不提?,三国抗疫英雄、“医圣”张仲景
文章图片
八、一步步当上了“医圣”
虽然《伤寒杂病论》曾受巫术影响 , 但与《黄帝内经》偏重理论不同 , 它更重实证 。 张仲景提出11个对抗伤寒的方剂:桂枝、麻黄、葛根、柴胡、栀子、承气、泻心、白虎、五苓、四逆、理中 。 皆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 北宋著名医家刘完素说:“(《伤寒杂病论》)使后之学者 , 有可依靠 。 ”
张仲景开辟了中医史上全新的进路:不拘泥于理论推演 , 不纠缠于文献考证 , 一切以实证为准绳 。 这被称为中医的“实证派” , 与坚守《黄帝内经》的“理念派”分途 。
在实际诊病中 , 张仲景亦有创新 。 比如《黄帝内经》中诊脉 , 是诊全身各处 , 而张仲景重视少阳脉 , 在脚腕上 , 这启迪了后来医家 , 专按病人腕部诊脉 。
宋代医家“神话”张仲景 , 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 , 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化率最高时达20% , 相当于1960年水平) 。 为应对陡然增长的医疗需求 , 只好推行“局方” , 即不考虑患者具体情况 , 因病设方 , 只有《伤寒杂病论》能满足这一要求 。
明清医家“神话”张仲景 , 则因明清之交 , 气候骤冷、战争频仍 , 进入又一个疫病高峰期 , 《伤寒杂病论》契合实用 , 故清代名医叶天士等对《黄帝内经》极为轻视 , 视张仲景为正道 。
上世纪30年代医家“神话”张仲景 , 则是因西医重实证 , 而张仲景亦重实证 , 是中西医结合的契机 。
历史是公正的 , 虽《三国志》不载 , 但在现实的持续需要下 , 张仲景还是一步步走上“医圣”的宝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