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老师聊历史|《三国志》对他为何只字不提?,三国抗疫英雄、“医圣”张仲景

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 有一位抗疫英雄 , 他叫张仲景 。 他在当时的抗疫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
但是 , 令人不解的是 , 《三国志》对张仲景却只字不提 。 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从八个方面谈谈这个话题 。
春秋老师聊历史|《三国志》对他为何只字不提?,三国抗疫英雄、“医圣”张仲景
文章图片
一、医圣的简介与贡献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 名机 , 字仲景 , 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 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
据史书记载 , 东汉末期 , 汉桓帝时发生了三次大范围的瘟疫 , 汉灵帝时发生了五次大范围的瘟疫 , 汉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 , 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 , 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
这其中 , 尤以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 , 许多人因此丧生 。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 , 人口多达二百余人 。 自从建安初年以来 , 不到十年 , 张仲景的家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 , 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
面对瘟疫的肆虐 , 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 。 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 , 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 对此 , 张仲景痛下决心 , 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 , 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
建安年间 , 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 , 为各地的老百姓治疗各种瘟疫流行疾病 。 他亲眼目睹了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 , 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 , 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 , 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 , 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 《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 , 是继《黄帝内经》之后 , 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 ,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 , 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
“惟张仲景方一部 , 最为众方之祖……参古今之法 , 不越毫末 , 实乃大圣之所作也 。 ”这是金代著名医家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 , 对张仲景的赞美 。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 , 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 ''
后该书流传海外 , 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 , 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 。 据不完全统计 , 由晋代至今 , 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 。
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 , 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 。
此外 , 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 目前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
春秋老师聊历史|《三国志》对他为何只字不提?,三国抗疫英雄、“医圣”张仲景
文章图片
二、医圣在《三国志》中竟未提及
奇怪的是 , 在《三国志》中 , 竟未提及这位“医圣” 。
魏晋时 , 太医令王叔和(本名熙 , 以字行)与张的弟子卫汎交好 , 遂重新整理《伤寒杂病论》 , 使它得以流传 , 但存世仅《伤寒论》 , 无《杂病论》 。
后来唐人发现一本旧医书 , 文风酷似张仲景 , 遂删伤寒部分 , 仅留杂病 , 即《金匮要略》) 。
后代论张仲景 , 多从王叔和处来 。 可到了宋代 , 张仲景的履历突然变厚 , 成了“孝廉” , 还当过“长沙太守” , 并首次被确认为“医圣” 。
从宋代到清初 , 人们还算客气 , 同时称伊尹为“元圣” , 唐代韦讯为“医中之圣” , 秦越人为“亚圣” 。 此外 , 宋代的钱乙、金代的李杲、明代的薛已和王肯堂、清初的萧京……也都曾被称为“医圣”(据余新忠先生《医圣的层累造成》一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