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对中国服饰迭代发展影响之我见( 四 )


一是从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看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 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 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 如日、月、星 , 取其照临光明 , 如三 光之耀之意;龙是神明的象征 , 同时又不可捉摸 , 取意应变;山 , 象征王者的崇 高;华虫(雉) , 取其有文彩 , 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 , 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 之德;藻 , 象征冰清玉洁;火 , 取其向上;粉米 , 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 , 象 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 , 象征善恶分明等 。纹样不同 , 所属官阶不一样 。天子之 服 , 十二章全用 , 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 , 卿用藻以下六种 , 大夫用藻、米、粉 米四种图案 , 士用藻火两种图案 , 界限分明 , 不可僭越 。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 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 , 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 , 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
二是从纹样色彩表现上看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 , 等级森严 , 其色彩运用具有 鲜明的特定性 , 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 。从西周开始直到明 清 , 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 , 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 。例如 《周礼》中规定:“黄帝冕服 , 玄(黑)衣、赤(红)裳 , 用十二章 , 从公爵起视 帝服降一等用之 。”《尚书大全》中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是:“山龙纯青 , 华虫纯黄 作会 , 宗彝纯黑 , 藻纯白 , 火纯赤 。”另外 , 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 , 祭祖时服 色要用玄 , 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 。“秦汉以来服色转变 , 令唯朝廷五服用彩” , 厉禁 庶人衣彩 , 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 , 而被称为“白丁”“黔首” 。封建社会中 期以后 , 规定愈加明确详细 , 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 , 除皇帝可以穿 黄色衣服外 ,“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 。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绯; 《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 , 四品服绯 ,五品浅绯 。”而黄色自隋朝开始则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 。
三是从装饰形式表现上看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服制化、程式化制约 , 装饰 如 的位置要按古代服制要求或造型构图的需要 ,将图案纹饰“对号入座” 。《明史·舆 服志》记载:“自黄、虞以来 , 元农、黄裳为十二章 。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 , 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 其序自下而上为 裳之六章 。”永乐三年又定:“元衣八章 , 日、月、龙在肩 , 星辰、山在背 , 火、华 虫、宗彝在袖……”一般服饰图案装饰位置多选居中式、对称式、呼应式、满地式 等形式 。
儒家说:“德莫大于和 , 而道莫正于中 。”④凡具有特定含义 , 或具有标志作 用的图案多采用居中式 , 如明清时期的龙袍 , 团龙居中 , 为正面造型 。如传统服饰纹样中常见的日月对应、龙凤对应 , 在装饰位 置上彼此关联 , 相互配合 。此装饰形式在民间服饰应用中比较常见 。满地式 , 在女服纹饰中运用较多 , 有造型逼真的写实花卉、四通八达的几何骨架、满地排列 的地子纹等 , 其花式丰富 , 排列自由 。综上所述 , “礼”在中国古代 , 已经俨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 , 而成为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 服饰体现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它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标志 。
四是历代章服制度中有一些服饰被直接赋予忠孝的意思 。如明代的“忠靖冠服”, 崇祯时为百官 燕居时用, 即取“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之意 。清代的“忠孝带”是挂在腰上的巾分, 为 阔而短的带子, 初用布, 后用绸 。它的用途说法不一, 其中一说是皇帝赐死时自缢 用, 不很可信 。清后期在带上绣忠孝二字, 使官吏们时刻不忘忠孝 。而且, 读书人一 入宦门就要佩忠孝带 。光绪二十九年, 山东人王寿彭因名字有王者长寿之意, 被慈禧钦定为状元 。读卷官呼其大名时, 他已惊喜变色不知所措, 是同乡代为应答, 又为 他佩上忠孝带和荷色, 扶他走上丹陛, 然后入宫朝见皇帝 。现在, 历史已经翻开了崭 新的一页, 中国古代服饰走完了她的全部历程, 中国人的衣冠服饰不可能再受儒家 思想的束缚 。然而, 中国毕竟是中国, 现代服饰也有我们的规范 。至于如何对儒家 道德观念批判继承, 那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