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公共传播|特里·伊格尔顿 |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二 )


我们之所以最终无法把握住某一客体 , 只是因为它可能从来就不曾存在过 。 这正如莱布尼兹所作的著名发问那样 , 为什么就非得让有( anything)而不让无( nothing)坦然存在?我们在厌倦和焦虑之时所想象和瞥见的都是一种无 , 但这种独特的有是如何取代那本该存在的无的呢?既然无实际上有必要存在 , 那么众多的有同样也有存在的必要 , 我们大概不会对此感到惊讶?
以此观之 , 倘若客体的存在是极为偶然的 , 那么不管客体的显像是如何地充塞于天地 , 仿佛在否定客体存在的偶然性一样 , 人们是否还是无法以某种无的方式把握住它们?世上有没有什么实际存在过的、其生存有一定必然性的事物 , 会不同于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那些随手可扔的杂物 ? 上述这一切 , 无论是作为令人崇敬的思想 , 还是被当作神秘兮兮的胡言乱语 , 都是海德格尔以生涩的语言和总括的方式称之为存在( Being)的某些内容 。
北大公共传播|特里·伊格尔顿 |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本文插图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 1889—1976) , 德国哲学家 ,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
任何这类毫无虚饰的阐述显然都需要进一步的论证与拓展:例如 , 在《论时间与存在》中 , 海德格尔力图否定这样的看法:尽管存在与时间是“互为归属”和相辅相成的 , 但存在却是暂时的;在《关于国家之道的谈话》一文中 , 海德格尔扬弃了某种(仍属于形而上学的)空间视界的概念 , 进而涉及到了由此发展而来的“领域”观念 。 正如海德格尔以其刻意雕凿的晚期风格所扼要地指出那样:“领域的划分是对某种持久发展结果的一种聚合和重新界定 。 ”
如果我们能够对存在高谈阔论 , 那么这至少对早期的海德格尔而言 , 是因为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实体存在当中有一种特殊的东西 , 它在其自我实现的过程中 , 发现自身不可避免地提出了一个关涉到其他所有实体存在本质的问题 , 这个问题与它自身也是息息相关的 。 这个特殊的 “东西 ”就是此在生命存在的特殊方式 , 其本质以存在的形式呈现 , 它极为典型地活跃在人类的各个活动领域 。 在其自身可能性的现实化过程中 , 此在不由自主地证明了各种事物都围绕着它 , 都团结在它的周围;此在因此让各种存在之物都在它身边保持原状 , 解除它们的禁锢 , 使之得以自我显现 , 海德格尔将这种过程视为拓展存在的超然存在 。 承 袭于此的理解力首先决不是一种概念 , 即某一求知主体相对于某一可知客体(主体能够容纳它的显现)的概念 。
对于此在而言 , 在获得任何这样的认识之前 , 它已经发现自身不断地以多种方式与其他事物进行着交流 , 包括用某种原始方法与它们沟通 , 采用某种实践性的定位或与事物相熟悉的方法 。 这种方法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构成了某种判断力 , 它为以往所有的知识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 欲理性地或科学地把握某一事物 , 则有赖于与此在相关的事物的某种更为基本的效用;存在有各种意义 , 至少其中之一就是不论此在身为何物 , 它都让客体发生这种先在的效用 , 都以一种前理性、前认识的姿态去熟识和承认这些客体 , 把它们交付给此在 。
你可能会以古典式的方式把真理认作是心灵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满足;要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 就会惹出很多麻烦 。 这种主体和客体从何而来?如何真正地理解并把握它们?我们将它们互相加以比较的那套复杂的程序又是从何而来的?
北大公共传播|特里·伊格尔顿 |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本文插图

海德格尔在《真理的本质》中论述道:真理作为一种命题 , 其自身必须依赖于对事物的某种深层的揭示 , 必须让现象在场 , 这种在场是此在超然存在的结果 。 我们可以断言某一事物预先假定了一种 “开放性 ”的领域 , 此在与世界在这个领域中早已相聚在一块 , 若是它们原来就是永远不曾分离的整体 , 也可以说这种相聚从未发生过 。 此在是超然存在的自由漂移 , 超然存在发现自己总是无视其他实体的存在是一种确凿无疑的事实 , 而去追问它们的本真存在;正是这种超然存在展开了海德格尔所谓的 “本体论差异 ” , 我们可以由此区分生命与存在 , 弄明白后者是永远不能被前者耗尽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