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密探频道|巨头阴影下的中芯国际( 三 )


科技密探频道|巨头阴影下的中芯国际
本文插图

这时候 , 中芯国际又开始对自身的发展路线进行调整 。 王宁国和杨士宁离开后 , 曾在华虹NEC担任CEO的邱慈云接手 , 中芯国际自此避开了与台积电相争的锋芒 , 更注重成熟工艺的商业应用 。
路线调整的结果是中芯国际的收入从2015年开始明显增长 , 净利润也一改过去的亏损常态 , 从2013年开始持续保持正向盈利 , 港股股价也逐渐爬出2.4元/股的低谷 。
科技密探频道|巨头阴影下的中芯国际
本文插图

但有得必有失 。 中芯国际注重成熟工艺商业化、业绩和股价齐升的背后 , 先进工艺制程技术再次被甩下——2017年 , 台积电已完成了10纳米工艺的量产 , 正在向7纳米工艺进发 , 而中芯国际却还停留在28纳米的工艺进度上 , 中间隔了20纳米、14纳米、16纳米和10纳米等几代工艺制程 。 当然这种差距是可以跳跃追赶的 , 关键是看技术实力 。
智能手机的蓬勃发展 , 让市场对于高性能芯片的渴求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烈程度 , 而短期的止损 , 一度让中芯国际丢掉未来 。
2006年时 , 台积电营收765.93亿元 , 是中芯国际的6.7倍 。 到2019年 , 台积电营业收入约为2491亿元 , 是中芯国际的11.3倍 。 13年时间 , 技术的落后成倍地反映在收入规模上 。
科技密探频道|巨头阴影下的中芯国际
本文插图

芯片是个需要大钱的行业 。 市场大、挣得多 , 但代价是更高的成本和研发 。 机器设备是芯片行业最主要的成本 , 截至2019年末 , 中芯国际固定资产金额达到368.66亿元 , 占总资产比重高达32.11% , 与京东方35%左右的固定资产占比相近 。
而技术的快速换代 , 导致中芯国际的机器设备只有5-10年的折旧年限 , 每年都将产生大量的折旧费用 。 2018年和2019年 , 其机器设备的折旧金额分别为74.78亿元和70.56亿元 , 在研发投入和营业成本中均占据大头 。
但由于技术不够领先、稳定性也有待提高 , 中芯国际在高端工艺方面的销量有限 , 相应设备产生的大额折旧只能由少量的产品承担 , 这就导致中芯国际的整体毛利率大打折扣 。 对比来看 , 台积电毛利率始终在45%-50%之间波动 , 而中芯国际的毛利率基本都在30%以下 , 近4年更是在不断下降 。
科技密探频道|巨头阴影下的中芯国际
本文插图

没有了利润的支撑 , 中芯国际就很难在研发上有足够的投入 。 Wind数据显示 , 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虽然在邱慈云任期内有所下降 , 但基本上还是都高于台积电的投入占比 。 只是从总量上看 , 台积电的研发费用仍是中芯国际的数倍 。
科技密探频道|巨头阴影下的中芯国际
本文插图

不怕别人比你强 , 就怕比你强的人 , 还时时刻刻比你更努力 。 如果没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 中芯国际将始终陷在这种“弱者恒弱”的恶性循环中 。
现在 , 这种特别的力量出现了 。
何时超过台积电?
我们先把目光转回到京东方身上 。
2019年 , 京东方营业收入约为1160亿元 , 同比增长19.51% ,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五大主流产品显示屏的市场中 , 占据了全球最高的销售份额 , 柔性AMOLED事业也在继续突破 。
同年 , 三星显示终端带来的收入约为1873亿元 , 是京东方的1.6倍 , 虽然还未超越 , 但如果回到2006年 , 这种比较已经是很难想象的 。
那一年 , 三星的液晶显示器带来884亿元收入 , 是京东方的整整10倍 , 恰如目前营收是中芯国际11倍的台积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