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密探频道|巨头阴影下的中芯国际( 二 )
2000年 , 张汝京在台湾成立“世大”芯片公司已满三年 , 成功将其打造为仅次于台积电和联电的第三大芯片工厂 , 却遭到公司股东的背叛 。 辛苦拉扯大的“世大” , 被以5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竞争对手台积电 。 随后 , 在当时上海经委副主任江上舟的力邀下 , 张汝京创立了中芯国际 , 并在上海张江建厂 。
对于造面板的京东方和造芯片的中芯国际来说 , 2003年都是特别的一年 。
面对技术“大山” , 京东方在这一年通过收购韩国现代集团旗下液晶显示业务 , 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起点 。
中芯国际则在以张汝京为首的研发团队不断努力的同时 , 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 , 陆续从富士通、东芝、英飞凌等境外公司手中获得代工订单和相应的技术 , 并在这一年买下摩托罗拉位于天津的芯片生产厂 , 最终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厂 , 申请在纽约和中国香港两地上市 。
本文插图
中芯国际在半导体博览会上展示的晶原
从那以后 , 京东方在面板行业开足火力奋起直追 。 但是 , 中芯国际却招致了台积电漫长的诉讼 , 开始在技术围剿、盈利压力和股权斗争的夹击中寻求生存 , 发展缓慢 。
二者走的是不同的路 , 但扮演的角色何其相似 。 对内 , 他们是国内最高技术的代表 , 对外 , 他们承担着追赶全球先进技术的使命 。
在股权结构上 , 京东方持股比例为11.6%、7.21%和5%的前三大股东背后 , 分别是北京市国资委、重庆市国资委和合肥市国资委 , 代表多个地方政府的支持 。
而中芯国际持股比例为17%、15.76%的前两大股东背后 , 分别是国有独资控股的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和财政部发起设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 代表着更强大的国家支持 。
此外 , 中芯国际和京东方还有一个共同的对手——三星帝国 。
2003年 , 京东方成为全球第9大液晶屏生产商时 , 三星作为产业龙头正站在技术最高点 , 联合其他厂商对大陆进口的面板集体涨价 。 2020年 , 中芯国际刚刚在全球纯晶圆代工市场中占有6%的份额 , 三星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已经创造了3917.12亿元的销售额 , 是中芯国际的18倍 。
不同的是 , 中芯国际在纯晶圆代工领域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对手——台积电 。
中芯国际“失落史”
目前 , 台积电已经实现了5纳米工艺的量产 , 9月15日之前正在为华为加紧赶制订单 , 同时也已宣布将在明年试产3纳米工艺芯片 。
相比之下 , 中芯国际刚刚在2019年实现了14纳米工艺的量产 , 目前正在进行14纳米以下工艺的研发 。 二者间隔了两代技术 。
但如果回到2003年 , 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工艺相差无几 。 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了 , 差距却越拉越大?这十几年间 , 中芯国际发生了什么?
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台积电的打压 。
张汝京带着部分台积电的班底进入中芯国际后 , 从2003年开始被台积电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告上法庭 , 二者展开了两次诉讼拉锯战 , 前后长达6年时间 。
最终 , 以创始人张汝京的离职作为二次和解的一个代价 , 中芯国际受到第一个重创 。
曾力邀张汝京到上海建厂的江上舟 , 此时已经是中芯国际的董事之一 。 在混乱的局面下 , 他请来了华虹集团CEO王宁国和有英特尔工作经验的“海归”杨士宁 , 分别担任CEO和COO 。
不幸的是 , 江上舟在2011年6月因肺癌去世后 , 以王宁国和杨士宁为代表的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却爆发了矛盾 , 甚至在公司内部形成了明显的派系 , 相互攻击 。 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 , 王宁国和杨士宁陆续离开了中芯国际 , 一个去了合肥长鑫储存 , 一个去了长江储存 。
2011年8月 , 这场内部股权纷争方告结束 , 而此时台积电已经进入28纳米工艺的量产阶段 , 中芯国际才刚刚迈上40纳米工艺的台阶 , 差距已然拉开 。
推荐阅读
- 薄云|华工科技精密事业群与薄云咨询共同召开变革项目启动会
- 科技|TCL 科技上半年净利润 12 亿 以 10.8 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 8.5 代线
- 行业互联网|大华股份与大连量天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科技创新|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9月启幕
- 中华中学|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调研清帆“AI主动安防”系统
- 人工智能|商汤科技林达华:OpenMMLab助开发者缩短AI项目路径
- 快科技|告别龟速网盘!联想个人云存储A1开箱图赏
- 科技IT观察猿|七彩虹新品显卡1650豪华版上架电商 售价1199元
- 融资并购|TCL 科技上半年净利润 12 亿 以 10.8 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 8.5 代线
- 液晶面板|TCL科技收购三星8.5代线,液晶面板有望迎来“中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