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密探频道|巨头阴影下的中芯国际( 四 )
差距大幅缩小的背后 , 是长年累月、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和研发投入 , 还有对于长期亏损的坚持 。
2013年摆脱亏损之前 , 京东方在12年间的扣非净利润合计达到-105.47亿元 , 受到大量的质疑 , 被股民大骂为A股“烧钱王” 。 但即使是在这种靠补贴度日、靠卖资产保壳的窘境下 , 京东方还是保持每年5.6%-8.9%的研发投入 , 近9年研发投入合计近400亿元 。
这与中芯国际的亏损历程相差无几 。
本文插图
但即便如此 , 在目前更高端的OLED屏幕领域中 , 三星仍是绝对龙头 。 而市占率第一的京东方 , 依靠的还是技术上相对中低端的面板 。
中芯国际也面临相似的情形 。
其收入主要是由技术上相对低端但商业应用更成熟的0.15/018微米和55/65纳米工艺贡献 , 最先进的14及28纳米工艺 , 近三年贡献的收入占比从8.12%降至4.32% 。
本文插图
这种收入结构 , 是处于追赶过程中的中芯国际和京东方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
不同的是 , 京东方比中芯国际在低端领域站得更稳 。 面板市场对于高端的追求 , 并不如芯片行业那样迫切 。 因此 , 成熟的LCD面板虽然在部分技术指标上不如OLED , 但只要一边把握住中低端市场的需求 , 一边在先进技术上持续跟进 , 终会有破局的一天 。 京东方是有比较先进的OLED屏幕技术的 , 只是全球份额上没法和三星比而已 。
回过头来 , 中芯国际自2017年的人事变动之后 , 已经在技术研发方面发生了变化 。 当年 , 中芯国际开启了“双CEO模式” , 中芯国际老将赵海军和在台积电及三星均有过研发经历的梁孟松 , 一个负责制造 , 一个负责研发 。
也是从那时开始 , 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开始大幅度提高 , 从2016年的22亿元 , 增至2019年的47.44亿元 , 占收入比重从10.92%提高到22.0% 。 虽然无法弥补绝对值上的鸿沟 , 但至少已经显示了追赶的决心 。
2020年7月16日 , 中芯国际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 创下“19天过会”“科创板市值最高”等多项纪录 。
更重要的是 , 中芯国际高达532亿元的IPO募资金额 , 相当于2019年研发投入的11倍有余 ,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研发投入不足的短板 , 是一份厚重的助力 。
除此之外 , 关键人物梁孟松的加入 , 给中芯国际的追赶甚至超越台积电 , 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
2011年 , 梁孟松离开台积电加入三星 。 当年台积电实现了28纳米工艺的量产 , 而三星还在向这个节点进发 。
四年之后 , 台积电陆续攻克了20纳米和16纳米工艺的量产 , 而三星则在梁孟松的带领下 , 绕过20纳米和16纳米 , 直接抵达14纳米工艺 , 出其不意地弯道超车 。
三星因此获得了2015年苹果iPhone 6s的部分A9处理器订单和一部分来自高通的订单 , 而这些原本都是台积电的“囊中之物” 。
受此影响 , 台积电的业绩虽然仍在增长 , 但增幅自此开始明显下滑 。 其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幅 , 分别从2014年的27.8%和38.2% , 降至2019年的3.7%和-2.5% , 梁孟松因此遭到台积电的起诉 , 认为其侵犯了台积电的知识产权 。
本文插图
所以 , 谁掌握关键性的技术人才 , 就代表着领先的希望 。
2017年10月 , 梁孟松加入了中芯国际 , 先花了一年半时间从28纳米工艺进入14纳米工艺 , 又花了300天时间将14纳米芯片的良率从3%提高到95% 。 前后2年半时间 , 完成了此前台积电花4年、三星花3年时间完成的任务 , 快速缩小了差距 。
中芯国际能超过台积电吗?大概率是能的 , 只不过是5年还是10年的问题 。 当台积电的制程达到1纳米的时候 , 就会碰触到物理极限 , 再往前进步的空间就很小了 。
推荐阅读
- 薄云|华工科技精密事业群与薄云咨询共同召开变革项目启动会
- 科技|TCL 科技上半年净利润 12 亿 以 10.8 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 8.5 代线
- 行业互联网|大华股份与大连量天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科技创新|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9月启幕
- 中华中学|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调研清帆“AI主动安防”系统
- 人工智能|商汤科技林达华:OpenMMLab助开发者缩短AI项目路径
- 快科技|告别龟速网盘!联想个人云存储A1开箱图赏
- 科技IT观察猿|七彩虹新品显卡1650豪华版上架电商 售价1199元
- 融资并购|TCL 科技上半年净利润 12 亿 以 10.8 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 8.5 代线
- 液晶面板|TCL科技收购三星8.5代线,液晶面板有望迎来“中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