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华为打出两张创新牌,信号是什么?( 三 )


“死亡谷”之所以存在 , 核心在于研究者和企业的力量交接之间存在一个断层 。 高校科技人员擅长成果产业化过程的前端工作(1-3级) , 但到了一定阶段 , 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生产后续繁重工作他们往往无法胜任 , 另一端的企业 , 天然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 , 不愿承担科技成果应用的诸多风险 , 往往在技术相对成熟的阶段才会介入(8-9级) 。 “死亡谷”的存在 , 让很多基础技术看不到商业应用的明天 。 对于研发者来说 , 多年辛苦可能付诸东流;对于企业来说 , 失去的可能更多 。
华为战略研究院的出现 , 意味着作为企业角色的华为 ,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主动往前走了一步 , 牺牲一部分利润 , 承担更多风险 , 填补死亡之谷 。
在四所大学访问之旅中 , 任正非诚恳地说:“你们(大学)做得很高 , 我们(华为)的应用很低 。 我们希望可以把工业化与你们的成果结合起来 。 ”
但和1年-3年就可商用的技术相比 , 布局周期长达5年-10年的技术 , 平时尚且不易 , 非常时期 , 定力尤其重要 。
“面对一种不利于自己的形势时 , 要克服内心的焦虑不安、犹豫、怯弱 , 这很适合现在的华为 。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原局长徐愈说 。
在中美技术脱钩的当下 , 这种做法又被赋予更多现实意义 。 在8月7日的信息化百人会2020峰会上 , 徐愈认为 , 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双循环”新格局 , 落脚到新兴技术领域 , 有其独特历史使命 。 要做到数字经济产业“国内循环”的畅通 , 任务是要尽量接上断链、做强弱链、加长短链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高校和企业更加紧密深入的技术生态合作 , 更凸显现实意义 。
“美国断供逼着中国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生态、自己的平台和自己的系统 。 ”徐文伟说 。
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 , 华为已经和全球30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 和其中的一部分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
第二张牌:生态开放 , 既共享 , 也共赢
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 , 邬贺铨的判断是 , 美国的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厉害 , 表现形式已经开始多样化 。 如断供、禁用、封堵、关门、强夺、切断、截留 。 他认为 , 最坏的时候还没有来到 , 不要幻想美国什么时候会改变 , 也不要幻想靠大选结果来改变美国 。 中国产业界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
但如果回到华为所处的通信和数字化行业 , 此时行业也面临新一轮迭代 。 外部环境越复杂 , 华为越要做好手中既定事项 。
截至7月份 , 全球5G用户数已经超过9000万 , 徐文伟判断 , 全球5G建设的第一阶段已告一段落 。 下一阶段5G的重点就是发展行业应用 , 释放5G网络的红利 。
也就是说 , 以数字技术为主驱动的数字经济产业 , 是华为今年在国内的主战场之一 , 做好这个战场的重要核心 , 是做好生态 。 如何做好生态?如何吸引更多有力量的生态伙伴?徐文伟的答案是共享和共赢 。
徐文伟说 , 华为和合作伙伴共同深入业务场景 , 打造各主体对等协同、共享的数字化新生态 , 支持行业客户的产品创新升级、生产能力和商业能力的再造 , 提升行业生产力 , 这是共享 。
华为坚守商业策略 , 边界明确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通过硬件开发、软件开源 , 使得合作伙伴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 开源操作系统、开源数据库、开源AI计算框架 , 为开发者提供端、边、云的全场景开发框架 , 这是共赢 。
这件事对于华为来说非常重要 。 事实上 , 中国数字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快车道 , 足够多的技术积累 , 足够大和足够急迫的市场需求 , 更加急迫的稳就业保增长压力 , 这些因素在一个极短的时间节点上集聚 , 华为能不能抓住这个窗口期 , 可能关乎未来命运 。
华为还需要储备一个可持续发展 , 有竞争力的生态系统 。 在华为内部 , “平台+生态”模式至关重要 , 生态基于平台 , 平台聚拢生态 。 那些有独特能力 , 在某些行业沉淀时间长的公司 , 是华为目前首选的生态合作伙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