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乐视前高管再谈贾跃亭:他应该不是故意坑我( 三 )


那一年 , “贾布斯”在发布会上喊出“让我们一起 , 为梦想窒息 。 ”
王力也窒息了 , 因为这款爆款手机实际亏损超过20亿 。 团队复盘亏损原因发现 , 关键因素有二:供应链成本控制不当 , 硬件成本是典型的规模效应 , 产量越高 , 成本越低 , 但团队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 , 出货量上涨时 , 依然按照预设成本付款 , 导致始终没能止损;其次 , 2016年人民币汇率上升 , 团队并未考虑汇兑损益 , 也没有借助金融工具套期保值 。
一群人寝食难安找到的答案 , 只被贾跃亭讨论了半个小时 , 而且还没有提出解决方案 。 贾跃亭似乎并不在意亏损了多少 。
某种程度上 , 他更像是一个布道者 , 而不是合格管理者 。 另一点可佐证的是 , 手机团队刚创建时 , 贾跃亭在给员工开薪、差旅报销方面很爽快 , 不计成本的另一面 , 是对正常商业逻辑的忽视 。
“新品牌亏损难免 , 但这已是自残!”王力很失望 。
03
固执:孤注一掷造车
贾跃亭不乏作为一名优秀创业者的特质 , 勤奋、行动力强、有自己的思想 。 但他很固执 。
贾跃亭曾计划将乐视大厦所在的园区打造成乐视生态园 , 甚至计划花费10-20亿元聘请国内第一家苹果旗舰店的设计师打造 。 他认为 , 这里可能是未来游客驻足的场所 , 能发展旅游业 。
这个想法有点不着边际 。
更大野望 , 是造车 。 从2015年4月14日首代乐视手机上市后 , 贾跃亭的精力重心开始偏移 。
从手机业务中 , 我们看到一个执于求新却疏于管理的贾跃亭 。 血亏20多亿本该是一次警醒 , 但同样的故事 , 再次上演 。
贾跃亭宣称要造一台售价近200万的新能源车 , 搭配激光雷达、自动驾驶功能等新技术 。 要知道 , 当时一个激光雷达的成本接近于一辆本田雅阁车 。
IT时报|乐视前高管再谈贾跃亭:他应该不是故意坑我
本文插图

对于乐视造车 , 内部有不同声音 。 汽车不是一款快速更新迭代的消费品 , 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品牌 。 尽管特斯拉在成立之初也曾遭受质疑 。 但马斯克有Space X、PayPal等众多其他公司做品牌技术背书 , 乐视有什么?
贾跃亭没能听进去 。 一旦认清目标 , 不计后果入场 , 是贾跃亭的风格 , 也为此后的溃败埋下伏笔 。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 , 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 。 以王力对他的了解 , 如果贾跃亭手上只有5个亿 , 在融资还无着落的情况下 , 他也会全部投入 。
这和贾跃亭此前经历相关 。 乐视也多次遭遇资金紧缺 , 甚至曾经近10个月付不出办公室租金和员工工资 。 可当时 , 他赌赢了 。
同花顺数据显示 , 乐视网上市以来累计增发6次 , 其中成功3次 , 累计实际募资净额为 59.32亿元 。 或许当时的贾跃亭认为 , 融资顺利会是一种惯性 。
但造车的现金 , 远超贾跃亭能力范围 。
事实上 , FF(乐视汽车)前期融资并不顺利 。 王力透露 , 联想创投曾计划投入2亿美元 。 但最终只投了2000万美元 。
项目已经启动 , 没了资金怎么办?贾跃亭决定拆东墙补西墙 。
乐视手机发布后 , 乐视移动融到大约35亿元资金 , 账面现金流并不紧张 。 于是 , 贾跃亭从乐视移动抽走了大笔资金 , 其中包括给供应链的承诺款项 。
“等你需要时候找我 , 我调给你 。 ”这曾是贾跃亭的承诺 。 最终 , 他食言了 。
《人物》杂志也还原了贾跃亭向乐视影业前CEO兼董事长张昭借3亿元现金输血造车的故事 。 和很多乐视前高层一样 , 张昭面临的是两难抉择 。 借出去 , 企业面临周转困境 , 不借 , 这笔资金缺口很可能成为压垮贾跃亭的最后一根稻草 。
贾跃亭陆陆续续从乐视控股下属公司调动资金填补空缺 , 但窟窿越填越大 。 贾跃亭也曾从两位地产大佬孙宏斌、许家印手中得到救济 , 但乐视汽车除了烧光21.5亿美元 , 还是没能走上量产之路 , 而乐视控股下属企业 , 早已元气大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