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润芝|到底是沈葆桢还是徐润芝( 四 )


丁照
佐证尚不止此 。 关于沈葆桢容貌的描写并不构成论据之不足 , 因其健康长期不佳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 沈葆桢痼疾繁多 , 经常为病痛所苦 , 仅其《沈文肃公政书》(光绪庚辰吴门节署刊本)中的记录已有不少:卷3 , 页110 下;卷5 , 页70 上;卷6 , 页74 上至75 上;卷7 , 页45 上至46 下 , 56 上至57 上 , 77 上至78 上 , 126 上至127 下 。
“丙照”“丁照”的容貌和沈葆桢长期健康不佳的记录 , 三者是相吻合的 。 这里有一不能排除的可能 , 即“乙照”是家族所传之物 。 那么如何解释乙、丙两照像主体格和容貌之差异?假如“乙照”画的确也是沈葆桢 , 合理的解释当是家族要求把像主画得够健康 , 够丰满 , 因而颧骨也就没有那样显露 , 鼻子亦变得横扁了 。 这样说并非纯凭推理 。 台湾省立博物馆(在台北)藏有一幅沈葆桢夫妇(沈妻为林则徐之女)的双人画像(“戊照”):此画像中的沈葆桢 , 面貌和体格与“乙照”中的不能说不相似 。 画师满足家族的要求当是合理的解释 。

徐润芝|到底是沈葆桢还是徐润芝
本文图片
【徐润芝|到底是沈葆桢还是徐润芝】戊照
此外尚有一旁枝而相关之事需照料 。 庞百腾(1939—)的书由陈俱译为《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刊行 。 这个译者——说不定是编辑部出的主意——竟扔了独见原书的珍贵“丙照” , 而采用徐润芝的照片来设计封面 。 这分明是弃珍珠 , 选鱼目的荒谬行径!大概彼等以为“丙照”太陌生了 , 为安全计乃代之以在内地刊物习见的徐润芝照片!难道他们没有和庞百腾商量一下便单方面采取行动?

徐润芝|到底是沈葆桢还是徐润芝
本文图片
己照
另还有两件性质相同而上面仅讲了一半的事待澄清 。 陈贞寿(1926— )的《图说中国海军史》(8)和林呈蓉的《牡丹社事件的真相》(15)同样把“甲照”(陈书页199 , 林书页113)以及“乙照”(陈书页171 , 林书页123)都收入书中 , 并指照中之人均为沈葆桢 。 两照的像主面貌和体格明显俱异 , 不管他们分别是谁 , 根本绝无可能是同一个人 。 如此滥收 , 除了不察之失外 , 尚有奉行堆砌主义 , 以为照片收得愈多就会愈妙的毛病在后面 。 可惜陈贞寿近年出版的近代史图录全是这心态带出来的产品 。 陈贞寿和林呈蓉都不明白贵精不贵多(Less ismore)的道理 。
沈葆桢的真相确认了 , 问题仍未全解决 , 起码还得找出为何会长期将徐润芝误认为沈葆桢的原因 。 考证忌一厢情愿 , 先立结论 , 才去寻找证据 , 很易就会弄出证误为是的笑话来 。 考证更不可强求 , 机缘与功力同样重要 。 错指徐润芝为沈葆桢就是这种考证过程的例子 。 我不治台湾史 , 但因翻阅《远东》时发觉这套期刊竟有独得的1874 年(同治十二年 ,明治七年) 牡丹社事件资料 ,以及此事件与中日海军的密切联系 ,而这又非治台湾史者熟悉的研究角度 ,似值得探研 , 遂多找些书来看 。 一经追查始知校图书馆藏己的19 世纪后半期西方人士写的台湾史地书籍殊多 。 我很快就在法国驻华外交官于雅乐(Camilla Clément Imbault-Huart , 1857—1897)的《台湾岛之历史与地志》(L'i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Paris:Ernest Leroux , 1893])内看到那张徐润芝照片(“己照”在pp.142—143 之间) 。 图下却毫不含糊地指像主为沈葆桢(Chen Pao-tchen, Commissaire imperialà Formose en 1874 )!
“甲照”和“己照”虽是采用冲印自同一底片(那时用的是玻璃板)的照片 , 二者却有好些明显的异同:(一)台灯和墙上挂的字幅 , “己照”都清楚得多 。 (二)像主左侧的室内背景 , “己照”也多了不少 。 (三)“己照”删去像主的右脚 , 两脚前的地板也就收不进照片内 。 (四)在“甲照”中 , 像主两脚清楚可见 , 照片内连两脚前的地板也包括不少 。 (五)两照中所见像主衣服的褶皱完全一样 , 丝毫无别 。 何以会有这些异同很易解释 。 于书中的那张照片并非取自早十七年出版的《远东》 , 而是两书先后采不同方法来利用冲印自同一底片的照片;《远东》每册用原照片来粘贴(这点随后会说清楚) , 于书则用买来的一张照片来制版 。 而两者均称为原始照片 。 有了这认识 , 就可以看看两书所载的照片如何分别衍生出日后那些广泛流传、品质却参差殊极的所谓沈葆桢照片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