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晨游戏说yx|为啥这些游戏没成为第二个“网抑云”?,同样是致郁( 二 )


受众二次创作的目的
我带着好奇心下载软件就着音乐刷了几个小时的评论 , 在这几个小时里我目睹了无数凄凉的爱情和人间惨剧也见到了深渊口最无助的人 。 如果说黄粱上有超现实的人间美好 , 那云村里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藏着反向的阴暗 。
子晨游戏说yx|为啥这些游戏没成为第二个“网抑云”?,同样是致郁
文章图片
人们说这是一种“丧文化” , 是为了宣泄情绪和寻求共鸣 。 我倒觉得它是丧与空虚结合的畸形产物 , 去各种伤感音乐评论区诉说自己有多沮丧、用别人的话表现自己有多深情、马上中考求祝福、中考失败求安慰……为了得到几个赞甚至要伪装成抑郁患者 。
这种或抄袭或编造的评论似乎是源于丧文化 , 但在小孩子们眼中这不是贬义词 , 尤其是靠这样的评论在云村得到大量关注和点赞时 , 这不叫丧这叫受欢迎这叫“酷” 。
中学时代总是偷偷看一些怪书小说 , 被老师发现没收的事情自然是常有发生 , 我这样有经验的就会先表现好一阵子搁几天再去接受批评把书要回来 。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朋友那借的一本《人间失格》 , 被没收后去要了几次老师都说不适合读那东西 , 后来也不好意思去要了就用饭钱赔了朋友一本 。 那段时间是边看边在背地里骂老师 , 觉得他们是被圈养的老封建加工器 , 只会看主流读物不敢探索人生的真谛 。
子晨游戏说yx|为啥这些游戏没成为第二个“网抑云”?,同样是致郁
文章图片
现在见识的多点了 , 发现有些书根本不适合给一个孩子去读 。 现在来读也是就着余华那句“人是活着本身而活着 , 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才勉强理解叶藏的一点积极 。
如法国教育家卢俊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所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 , 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 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 , 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 ,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 也就是说 , 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 ”
以一个中学生的理解去看这本书 , 除了学会一句“生而为人 , 对不起”之外就是对生活满满的绝望、消极和压抑 , 造就一个个时不时问一句“活着有什么意义”的自以为发现了人生的真谛满脸忧郁的孩子 。
说实话 , 那一点都不酷 。
子晨游戏说yx|为啥这些游戏没成为第二个“网抑云”?,同样是致郁
文章图片
而对于一款游戏 , 评论区内容占比重本来就相对较小 , 就拿TapTap来说其评论区更大的作用是对话开发者 , 在这里抒发情感就很难与博取关注挂钩了 。 真正发挥游戏评论作用来博取关注点赞的是测评者 , 我用之前对《星遇》的一篇测评验证了在游戏区获得认可与赞同需要的是客观中立 , 而不是靠什么造作的辞藻 。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一个人在伤感音乐互动评论区说一句“生而为人 , 我很抱歉” , 其它听客会觉得他很难过给予同情点赞之类;而在游戏里说一句“生而为人 , 我很抱歉” , 收到最正经的回复大概就是“怎么 , 到点了?”
至此 , 一些音乐传递了负面情绪在听客二次沮丧创作的发酵下成就了“网抑云” 。 而游戏 , 大多是黑暗开始而光明或者有深意的结束同时玩家的二次沮丧创作回报低 , 两颗巨石堵住了通向“网抑游”的路 。
丧文化何去何从?
像云村这样诉说自己悲惨的评论 , 我在一些比较致郁或催泪的游戏中也见过几个 。 比如《去月球》中的一个高赞评论就讲起了自己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因车祸去世的故事……乍一看上去 , 似乎沮丧的情绪似乎在哪都吃的开 。
子晨游戏说yx|为啥这些游戏没成为第二个“网抑云”?,同样是致郁
文章图片
有人说我们的“丧文化”是步了日本的后尘(早些年间日本出现了大量“平成死宅”——不工作、不结婚、不买房 , 就宅在家里看漫画、打游戏、啃老) , 但事实上我们的“丧文化”和这种低欲望生活完全相反 , 我们更多的是源于内心求而不得的艰难爬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