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垃圾食品?不健康?一个国贫县的辣条“尊严保卫战”( 二 )


平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练中估计 , 辣条是平江的支柱产业 , 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约10万人就业 。 10万人背后就是10万个家庭 , 覆盖约五六十万人 , 而平江总共才111万人 。
“国民零食”的尴尬
不敢言说的辣条 挺不直的腰杆
在辣条为平江脱贫立功的同时 , 平江人曾对“辣条”讳莫如深 , 不敢大张旗鼓说自己是辣条发源地 , 辣条厂家也不敢挺直腰杆 。 遇到有人问 , 总是含糊地说自己做熟食生意 。
在张玉东印象中 , 辣条始终贴着“垃圾食品”“不健康”的负面标签 。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 , 就有媒体曝光“问题辣条” , 辣条的主要市场也是在农村学校周边 。
一次做市场调研时 , 张玉东发现 , 很多学校周边的小卖店一遇到检查 , 就把辣条藏起来 。 一有曝光 , 学校周边就不准卖 , 家长也不让买 。 馋嘴的学生只能偷偷买偷偷吃 , 让合规生产的张玉东心里不是滋味 。
在张玉东看来 , 辣条行业之所以深陷食品安全泥潭 , 一方面是因为行业发展初期门槛太低 , 大家一窝蜂涌入;另一方面是因为行业太“年轻” , 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 。
平江县食品协会秘书长陈鹏记得 , 2000年前后 , 一些辣条作坊甚至把面粉和其他香辛料像沙子一样直接堆在地上 , 生产环境简陋又不卫生 。
挥之不去的尴尬促使张玉东、徐旺辉等业者呼吁并推动制定行业首个地方标准《湘味面粉熟食》 , 后几经修订 , 改为《挤压糕点》 。 刚开始 , 有黑作坊和监管部门打游击 , 流窜外地 。 随着各地陆续参照湖南地方标准制定各自的标准之后 , 市场洗牌加剧 , 黑作坊进一步出局 , 合规企业乘势而上 。
到了2013年 , 经过多轮整治 , 全国辣条企业数量几乎减半 , 而辣条行业的产值却从最初的几亿元增加到三四百亿 。 辣条甚至被消费者称为“国民零食” 。
尽管这时候大多数辣条企业已经通过QS生产许可认证 , 实现标准化生产 , 但行业依旧不能彻底摆脱老“标签” , 偶尔曝出问题企业问题产品 , 整个行业都要“买单” 。
辣条“尊严保卫战”
摆脱负面标签 , 堂堂正正“农村包围城市”
要彻底摆脱尴尬 , 张玉东首先想到的是用最干净的车间做辣条 。
2013年 , 张玉东决定投资3000万元建设行业首个10万级的GMP洁净车间 , 这是生产医用注射剂的标准 。 与此同时 , 他还砍掉了厂里销售最火爆的“一块钱辣条” , 坚决实现辣条升级 。 当时张玉东的辣条厂一年有五个亿的销售额 , “一块钱辣条”占了3个亿 。
有经销商断言:“这样搞只能是死路一条 。 ”张玉东告诉他们 , 不这么做 , 上下游产业链都没尊严 。
厂里管生产的负责人也不支持 。 因为和普通车间相比 , GMP洁净车间光是空气循环的电费一天就得六七千块钱 。 按照当时的设备和生产效率 , 这笔投资得五到十年才能见到回报 。
更让员工丧气的是 , 砍掉老生产线后 , 原本满满是人的车间 , 只剩下几个工人 , 原来计件的工人只能拿到保底工资 。
张玉东的底气来自于“没得罪消费者” 。 接下来几年 , 张玉东带头升级原料 , 采用天然面粉、非转基因食用油 , 不添加甜蜜素、安赛蜜、纽甜、阿斯巴甜等化学合成甜味剂 , 取消色素和化学合成的防腐剂 。
随着设备的进一步升级和投入 , GMP车间产值越来越高 , 没几年就见到了回报 。 原本以农村小学生为主要消费群体 , 如今堂堂正正地走进各大商超 , 主要消费群体变成十八岁至三十五岁的大学生和白领 。
辣条实现“农村包围城市”之后 , 张玉东才敢说自己是做辣条的 。 这时他入行已经十多年 。
与此同时 ,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升级改造 , 平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监管人员也把自己从“抓老鼠的猫”变成“保姆”和“辣条专家” 。 去年以来 , 在平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帮助下 , 12家辣条厂投资1300万进行洁净车间改造 , 有52家投入近3000万升级厂房设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