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驰|海信按下“重启键”( 二 )


2
重新出发的海信
去年12月2日 , 海信电器更名为海信视像 。 启用新品牌名 , 一般是战略调整的外在表现之一 。 按照海信官方的说法 , 改名主要源于海信视像在画质芯片、算法、全场景AI生态等核心技术上取得成果 , 其自身已经从单一的电视产品制造企业发展成为集视像技术研发应用、全场景云平台运营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 并向智慧家居、智慧商用等领域广泛延伸 。 简单来说 , 就是海信视像要从一家“电视企业”战略转型为一家“显示企业” , 既强调技术导向也注重产品的多元化 。
其实 , 海信的转型算不上不突然:一方面 , 海信一向就是国内彩电产业的技术派;另一方面 , 去年海信在视像产业上的收入 , 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超过90% 。
从外部行业来看 , 海信视像的转型也是顺势而为 。 目前 , 显示屏的场景正在走向多元化 , 即从客厅走进厨房、卧室、卫生间 , 从家庭走向社区、商场等商用领域 。 因此 , 近几年虽然电视机的销量增速放缓 , 但显示面板的产能却在快速增长 , 并且与显示产业上下游相关的显示芯片、图形处理芯片、上游零部件等需求依然非常旺盛 。 可以说 , 未来将是一个视像无处不在的时代 , 只要有屏就有视像 。
在改名之前 , 海信视像的显示产品在多个商用细分领域都有应用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改名后意味着海信视像将从家庭消费市场向商用市场全面布局 , 从大众市场向更垂直类的细分领域进军 , 其竞争赛道将从狭窄的终端制造扩展到整个显示行业 。
另外 , 海信电器的改名还与整个海信集团的规划有关 。 海信集团的前身是“青岛无线电二厂” , 1979年改名为青岛电视机厂 。 后来随着家电产业的蓬勃发展 , 海信的业务范畴逐渐从单一的电视机业务 , 扩展到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品类 。
海信集团拥有海信电器和海信家电两家上市公司 , 持有海信、科龙和容声三个商标 。 海信的白电、厨电等业务基本都在海信家电 , 彩电业务在海信电器 。 从名称来看 , 由于电器和家电 , 海信在内涵和外延有较多的交叉重合 , 使得两家企业没有太大差异化 , 无法在名称上实现主营业务上的精确区分 , 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也会受到影响 。
从多个角度来看 , 海信电器改名 , 已是势在必行 。 除了改名外 , 混改也是海信最近的一大动作 。
今年5月28日 , 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分别发布公告 , 称《海信集团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方案》已获批准 。 此次海信集团混改的主体 , 为旗下最大的二级子公司海信电子控股 。 其和海信集团一样 , 直接控制人均为青岛市国资委 。 另外 , 海信电子控股还是海信视像的控股股东 , 并通过海信空调控股海信家电 。
此次混改后 , 海信集团公司仍是100%国有独资企业 , 但海信电子将成为非国有控股企业 , 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两家也将变为无实控人状态 。
混改后的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 会给海信视像带来多大的变化 , 这是许多人关心的 。 很多人还记得 , 去年12月格力完成的混改 , 那一次混改被誉为“国企改革3.0版本”、“国资改革探索的样板” , 混改结束后格力同样变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 按照惯例 , 国营企业混改后可以建立更加市场化的治理结构和灵活的市场机制 , 同时 , 将会进一步激发企业、人员的活力对抗行业竞争 。 未来 , 海信视像的战略或将更加灵活 。
改名和混改都意味着海信视像重新出发 , 开始了一段新的征途 。 其实在名称、股权之外 , 海信去年还在电视高端市场上也有重大变化 。
3
发力高端市场
今年4月30日 , 海信视像发布2019年全年和2020年一季报财报 , 其中显示去年全年公司营业收入341.05亿元 , 同比下降2.9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6亿元 , 同比增加41.71%;今年一季度营收67.64亿元 , 同比减少11.2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37万元 , 同比增加91.79%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