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改革开放中的父亲
本文插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 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落实 。 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 , 村里的农民开始做些小生意维持家用 。
父亲与大伯一商量 , 也大着胆子干了起来 。
最初的时候 , 父亲和大伯搭伙卖豆腐 。 大伯结婚后 , 父亲就去学了炸油条的手艺 。
学会后 , 父亲开始单干 。 凌晨三四点钟起来炸油条 , 天亮了 , 把油条装在自行车后的筐里 。
父亲需要骑着一辆破自行车 , 沿村叫卖 。 近的村子几里路 , 远的上百里 。 这个村子今天去了 , 明天便不能再去 。
那会做买卖不像现在 , 改革开放初期 , 个体经济还不繁荣 , 老百姓的经济能力有限 , 加之生活在山村里 , 交通不便 , 即使有需要也只能等待做买卖的上门来 。
卖的最好的是夏季 , 车子先骑进村子吆喝一圈 , 然后找个大家经常聚集的阴凉之地 , 有需要的就会陆陆续续地赶来了 。
那时候人们手里的钱都紧得很 , 买卖东西 , 采用的是原始的物物交换 。 有用玉米、黄豆换的 , 也有用鸡毛废品换的 , 无论是什么 , 父亲照单全收 。
来的时候两筐油条 , 走的时候一筐粮食 , 一筐废品 , 是最好的收获 , 若是再把油条带回去 , 那一天就白干了 。
【油条|改革开放中的父亲】最难的是冬天 , 北风呼呼地吹着 , 迈腿都费劲 , 何况骑个破自行车 , 行走坎坷不平的山路 。 上大坡时 , 实在蹬不动了 , 就只能慢慢往上推 。 到了村里 , 照例先转上一圈 , 再找个避风有暖阳的地方缓缓劲儿 。
冬天农田里没活儿 , 老百姓有的是时间自己做饭 。 油条经常当天卖不完 , 骑了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到 , 不能就这么回去 。 看着天色不早了 , 父亲会找个相熟的人 , 借宿一晚 。 第二天再去往下一个村子 , 直到全部卖完 。
村镇上修了一条马路之后 , 父亲抓住了机会 , 在马路边上租了间门头 。 古人说行商坐贾 , 父亲终于晋升为坐贾 , 不用再寒来暑往 , 东奔西跑 。
这条街市渐渐热闹起来 , 父亲觉得光卖油条有些浪费有利的地形 , 便开始同时经营烟酒糖果 , 花生瓜子等副食 , 类似于现在的小超市 , 当时叫小卖部 。
街市的繁荣让原本逼仄的街道更加狭窄了 , 南来北往的车辆经常被堵得半天出不了村 , 街道两旁的居民出入不便 , 怨声载道 。
乡镇积极向上级反映 , 急需新俢一条马路 。 三年之后 , 一条崭新宽阔的柏油马路落成 。
起初 , 新路只是通车之用 , 商业活动还是集中在老街 。 人人都说这样挺好 , 两条腿走路 , 一条路走车 , 一条路走人 。
父亲闷头不语 , 他隐约觉察到形势在开始变化 。
果然新路两边慢慢有人做开了生意 , 房子越盖越多 , 成片的铺面直接影响了老街的繁荣 。
没过几年 , 经济中心从老街转移到了围绕新路形成的街市 。
父亲眼看着老街的生意走向没落 , 却没有办法 。 手里没有多少闲钱 , 根本买不起新路两边的房子;租金昂贵 , 租赁也不划算 , 他只能尽力维持着小卖部的生意 。
心里的急切没有地方倾泻 , 都上窜到了嘴部 , 那段时间父亲经常口里嘴角长满火泡 。
听说新路边上要建一个露天市场 , 砌水泥台面供生意人租用 。 这个租金低廉 , 可以接受 , 但是不能再做原来的买卖 , 父亲当机立断 , 决定改行 。
父亲终于抓住了命运给他的又一次机会 。
最开始的时候父亲在露天市场里卖鞋袜 , 头巾帽子 , 童装 。 后来社会上开始流行让裁缝用面料裁制衣服 , 父亲便让母亲照管原来的摊位 , 他在旁边开始经营各种布匹 。
最火的时候 , 各种布匹能摆上几米长 。 不光大人 , 有条件的家庭 , 逢年过节 , 小孩子都要裁制新衣服 。
推荐阅读
- 灾害事故|【纪检人手记】洪水中的15小时
- 哲学家眼中的9种愚人
- 漫弹之 在美国为什么谈着政治伤感情
- 歌记忆中的
- 大佬们说区块链
- 何为交易中的盈亏同源?
- 我的餐饮节约计划====》
-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企业
- 日经新闻:川普仍挡不住华为的崛起
- 在苏德战场上,苏军中的政委死亡率究竟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