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毓明养女案:为何我们能看到“各自的险恶”?

鲍毓明养女案 , 随着案情的深入 , 正式进入“后舆论阶段” 。 只是 , 复盘“前舆论阶段” , 很明显“舆论审判”倾向于“欺弱逻辑” , 也就是先入为主的将鲍毓明定性为“加害者” , 把养女奉为“受害者” , 具体的考量尺度也很简单粗暴:鲍毓明有足够的社会资源以及个人优势 , 而养女“年龄小” , 不知世事 , 易被诱骗 。这样的“舆论共识” , 看起来很符合人性是非的走势 , 但是 , 却也易被“我弱我有理”的善用者利用 , 成就更隐蔽的“反咬逻辑” 。 因为 , 在最新的报道中 , “涉事养女”的年龄成谜 , 并且鲍毓明坚称:从未强迫养女做任何事 , 这么多年没见过她身份证 。对于这样的回应 , 虽然并不能作为定性案情的实质性证据 。 但是 , 对于开放的“舆论审判”来讲 , 这无异于一枚“深水炸弹” , 成为重塑案情舆论导向的直接驱动 。 到此为止 , 鲍毓明和涉事养女正式进入“都喊冤”的境地 , 起码在舆论的氛围中 , 不再只是“一边倒”的局面 。很多时候 , 媒体舆论就是“墙头草” , 怎么理解起来正义 , 就怎么去解构 , 这导致“舆论审判”终将走向辩论赛模式 。 于此 , 也就能理解 , 为何“涉事双方”一直都在“搞嘴炮” 。 因为 , 对于“私密环境”中的是非纷争 , 如果没有直接的证据 , 很难去定性是非 。虽然 , 在整个案情的介入过程中 , 人们始终在强调“性同意”的年龄 , 但是 , 比起静止的尺度 , 看不见得人心才最难测 。 要知道 , 之所以“涉事双方”都在喊冤 , 是因为他(她)们都认为自己受到具体的损失 。 养女方认为自己被鲍毓明侵犯 , 身心受到摧残;鲍毓明方认为 , 自己的名声及职业生涯受损 , 难以挽回 。总之 , 各说各话 , 就是不承认自己“有私心” 。 可是 , 当我们看到他(她)们“彼此揭底”的时候 , 却能感受到他(她)们毫无保留的险恶之感 。 然而 , 对于险恶本身来讲 , 何尝又不是私心的反面 。 毕竟 , 对于人性是非而言 , 没有无缘无故的争执 。 要知道 , “大仇”和“大私心”往往是共存的 。于此 , 鲍毓明养女案就算最终被法理定性 , 其实也只是为“舆论审判”画个句号而已 。 因为 , 鲍毓明已经付出惨重的代价 , 养女方也将长期地被社会边缘化 。 于此 , 就鲍毓明养女案来讲 , 更像是一场报复性的“互撕” , 而非只是“性侵案”的追问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 鲍毓明和涉事养女应该有过“欢乐的时光” 。 但是 , 到底是不是因为“性侵”导致撕破脸 , 这就不得而知 。 因为 , “性侵案”更讲究证据 , 尤其涉及年龄界限的“性同意”认证 , 更是如此 。 只是 , 撇开这些静止的标签 , 难道就不存在人性的异化吗?毕竟 , 对于法理的尺度 , 更讲究的是普遍性正义 , 也正因为如此 , 法理的罅隙就容易滋生坏水 。 所以 , 在可预见的现实里 , 很难走向绝对正义 , 只能是无限接近正义 。 因为 , 法理本身就不是绝对正义的守护者 , 更多的功能是为束缚恶行 , 打击恶人罢了 。另外 , 人们常讲“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这在鲍毓明养女案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 要知道 , 无论是鲍毓明 , 还是涉事养女 , 都好像并不明白“收养”的程序是什么 。 只是他(她)们真的不明白吗?还是都在隐瞒着什么?或是各自心怀鬼胎?这似乎只有他(她)们自己明白 。就鲍毓明来讲 , 按照常识的判断 , 他不太可能被养女玩弄得如此狼狈 , 但是 , 那也只是在法理层面上 , 真正走上舆论的战场 , 任何人都得承认“弱传播”的法则 。 要知道 , 涉事养女在整个舆论的战场上是大获全胜的 , 虽然法理层面始终没有结论 。 但是 , 她的报复性目的已经达到 , 后面的案情如何定性 , 似乎已经不重要 。只是 , 对于鲍毓明来讲 , 却应该存在很多不甘心 。 一方面 , 他确实没有料到 , 养女会把事情闹这么大;另一方面 , 他被养女搞得“声败名裂” , 这更是他没有想到的结果 。 因为 , “舆论审判”这种操作 , 基本上是不可控的 , 人们只能预测开头 , 不能预料结果 。不得不承认 , 在鲍毓明养女案的争论上 , “舆论审判”的困境可能始终挥之不去 。 因为 , 就鲍毓明和养女各自的“案情人设”塑造 , 每个人都有不同标准 。 比如 , 以鲍毓明的“弱势点”和养女的“强势点”进行判断 , 或是以鲍毓明的“强势点”和养女的“弱势点”进行判断(“强势点”和“弱势点”基于案情发展而言) 。总之 , 所谓的有道理 , 其实都是找愿意相信的真相在摆事实 。 并且 , 在基本的共识里 , 有一条很重的法则就是:“站弱者” 。 所以 , 这就为“涉事养女”泛起舆论之浪奠定基础 。 与此同时 , 鲍毓明在舆论上所表现出的无辜之态 , 其实最容易触怒公众情绪 。 因为 , 在公众看来:“既然你已经万人之上 , 为何会被小丫头玩弄 , 臣妾坚决不相信” 。只是 , 常识的推论就一定能覆盖所有可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 所以 , 对于鲍毓明养女案来讲 , 就算法理可以定性 , 也只能定性一部分看得见的是非 , 而对于隐藏在人性中的不可测 , 可能永远无法被看到 。 但是 , 其中的代价 , 却已经早已标好价码 , 这对于鲍毓明和涉事养女来讲 , 谁都不能幸免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