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视野|老厂区,新秀场:百年寻迹“奉天工场”


北一路和启工街交汇点 , 都市繁华包围之中 , 一处废弃的老厂区 , 仿佛被时间遗忘 。 它独守寂寞 , 默数岁月 , 转眼已过十年光景 。 连居住在附近的人们 , 都已说不清它的前世今生 。
今年7月 , 它带着“奉天工场”的名字 , 重回大众视线 , 又一次惊艳了时光 。 步入空间开阔的园区 , 穿行在一栋栋红砖厂房组成的复古建筑群之间 , 时针仿佛开始倒转 , 眼前锈迹斑驳的老机器重新转动 , 静泊在厂房前的火车头发出鸣响 , 高耸入云的砖砌烟囱再次喷薄……一个个工业符号动了起来 , 牵引人们走进时光长廊 。
【国际锐视野|老厂区,新秀场:百年寻迹“奉天工场”】
国际锐视野|老厂区,新秀场:百年寻迹“奉天工场”
本文插图

奉天工场走廊一隅 。
百年寻旧迹在上世纪初 , 脚下的砖石地还是大片农田 。 在它的东侧 , 是南满铁路的重要枢纽“奉天驿” , 就是今天的沈阳站 。 借由铁路交通之利 , 大批中外企业来此兴建工厂 , 形成了东北最发达的工业区 。
1938年建成的大信洋行奉天工场 , 就是这些工厂之一 。 新中国成立后 , 在其厂址上 , 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出世 。 它是我国早期机械装备的重型骨干企业 , 留下过赫赫声名 。
据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的老工人回忆 , 这里还走出过全国劳模和战斗英雄 , 有1989年被授予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劳动模范的金书昇 , 有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表现英勇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孙玉国 。 后者于1958年至1961年在该厂做过基层工人 , 他当年工作的车间 , 也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
在老科长刘成杰的记忆里 , 除了整套冷、热加工生产线、多个生产车间之外 , 厂区里还有满足工人日常基本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场所 , 如食堂、托儿所、浴池、卫生所、俱乐部等 。 一座工厂 , 就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小社会 , 自成体系运转 。
重现老建筑历史呼啸向前 , 卷走辉煌 , 带来变迁 。 1995年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被中国有色集团收购;随着铁西区“东搬西建”进程 , 2006年该厂搬迁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 老厂区就此闲置 。
十年风雨侵蚀 , 楼群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 , 甚至坍塌、破损 , 就像遗落在中心城区的一道“工业锈带” , 困守着消失的历史 。
2017年 , 铁西区引入专业团队 , 对原建筑全面加固和修缮 , 对老厂区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 。 历时两年多精心打造 , 这里沿用最初“奉天工场”的名字重装归来 , 成为铁西区老厂房中保留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建筑风格最具复古工业风的园区 。
运营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 , 修缮用的每一块砖 , 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砖 , 从全国各地收购而来 , 逐块挑选 , 修角磨面 。 这使得老厂房的建筑原貌得以完整保留和呈现 。
“锈带”变“秀带”今年7月 , 园区刚刚向市民免费开放 , 就迅速成为了市民新的“网红打卡地” 。 徜徉在火车文化街区里 , 随意登上一节车厢 , 品尝美食美酒;在党史文献陈列馆里 , 翻阅百年历史、回顾红色历程;闲坐在长凳上 , 以老厂房墙体为幕 , 看一场露天电影……
据悉 , “奉天工场”总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 , 现已对外开放了三分之一 。 未来 , 它的功能也并不仅是观赏而已 。 运营方介绍 , 将把“奉天工场”打造成“平台式融合工业园” , 以工业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 , 引入文化艺术交流、展会、教育培训、影视基地、城市设计中心等业态 , 承载和汇聚都市产业 。 同时 , 配套特色餐饮、酒吧、咖啡厅、西餐厅等服务业项目 , 在老厂区里点亮夜经济 。
曾经的“工业锈带”蝶变“都市秀带” , 在为城市保留珍贵的历史记忆的同时 , 也在开启全新的未来 。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叶青/文主任采访人员李浩/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