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横空出世纪实( 二 )


后来 , “两弹一星”元勋、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进一步组织研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 决定先建试验系统 , 再建区域系统 , 最后建成全球系统——
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 ,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 , 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 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 , 实现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
据杨长风介绍 , 与其它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 , 北斗系统独树一帜 , 坚定选择走混合星座的特色发展之路 。 北斗一号建设时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
北斗二号系统则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 , 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 , 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 。 北斗系统高级顾问、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说 , 对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而言 , 这种“混搭”组合可以用最少卫星数量实现最好的覆盖效果 , 已获得国际认可 。
李祖洪告诉采访人员 , 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 , 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 , 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
杨长风说 , 北斗系统建设的经验再次证明 ,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 都要坚定自信、保持定力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 既不能故步自封 , 也不能照搬盲从 。
最后时刻“压哨破门” , 濒临绝境倒逼自主创新
空间频率资源是战略资源 , 没有合法可用的频率 , 卫星就如同没有土地使用许可的高楼大厦 , 缺少立身之基 。
“北斗起步之时 , 国际上优质频率资源已经所剩无几 , 经过艰苦谈判 , 终于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 , 辟出两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 。 ”杨长风说 。 国际电联规定 , 各国均可平等申请新资源使用权 , 但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 , 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 , 逾期则自动失效 。
杨长风回忆 , 为保住2007年4月17日这一最后“窗口” , 工程上下进行全系统总动员和大会战 , 抢在2月底完成卫星研制 。 然而临射前 , 卫星上的应答机突现异常 。 为确保万无一失 , 工程试验队果断将已矗立塔架的星箭组合体拆开 , 取出卫星应答机 , 72小时不眠不休 , 成功排除故障 。
4月14日4时11分 , 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成功;17日20时许 , 北京终于清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 。 这一刻 , 距离频率失效最后期限已不到4个小时 。
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 , 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
“面对缺乏频率资源、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区域布站条件下实现全球服务等看似难以逾越的‘娄山关’‘腊子口’!”杨长风说 , 北斗人凭借滚石上山的毅力和勇气 , 让北斗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道路 。
星载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 , 是卫星导航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 其性能对系统定位和授时精度具有决定性作用 。
北斗工程建设之初 , 国内星载原子钟技术比较薄弱 。 当时 , 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研制高性能星载原子钟 , 进口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 。
“不能等 , 不能靠 , 就自己干!”杨长风说 , 为尽早“让中国的北斗用上最好的钟” , 工程总体下定决心 , 集中全力打攻坚战 , 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 , 成立3支研发队伍同步攻坚 。 不到两年时间 , 3支队伍全都取得成功 , 自主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钟 。
缺少“中国芯” , 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科技领域的一块心病 。 冉承其说 , 对于北斗系统工程建设和应用来说 , 拥有国产芯片 , 对于确保其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至关重要 。 甚至可以说 , 搞北斗三号全球系统 , 全面国产化是头等大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