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万安,三个奋斗脱贫的暖心故事(决胜2020)( 二 )


经过几年奋斗 , 郭斌家脱贫了 。 一位摄影师给他拍了一张照片 。 郭斌的脸上 , 曾经的阴郁一扫而光 , 笑起来就像田北村墙上画里的人一样 。

张公斌、张治敏兄弟俩的故事 , 在万安县窑头镇广为流传 。 兄弟二人是万安县窑头镇横塘村村民 。 哥哥张公斌 , 今年五十四;弟弟张治敏 , 比哥哥小十岁 。
多年前 , 张公斌因股骨头坏死 , 双腿瘫痪 , 失去劳动能力 , 生活顿时陷入困境 。 母亲年迈多病 , 父亲去世多年 , 如何安置自己的兄长 , 成了摆在张治敏面前的难题 。
有人劝他说 , 稍稍接济一下哥哥的生活 , 尽了做弟弟的义务就行 。 毕竟你的日子也不宽裕 , 照顾哥哥 , 日子会更难 。
可张治敏心里清楚 , 大哥有难 , 弟弟不能不管 。 他告诉哥哥 , 自己有一碗吃的 , 就会给哥哥半碗 。 自己能穿暖和 , 就不会让哥哥冻着 。
张治敏挑起了扶养哥哥的重担 。 他到处打工挣钱 , 维持家庭开销 。 然而打工收入有限 。 虽然张治敏付出很多努力 , 但家里状况依然不好 。
他们成了横塘村有名的贫困户 。
辗转到了2014年 。 万安县大规模地实施产业扶贫举措 , 推出按种养殖规模给予相应资金奖励、技术扶持等一揽子政策 。 张治敏感到时机来了 , 毅然回到家乡 , 与哥哥一起 , 在自家门前创业 。 哥哥腿有残疾 , 但兄弟俩有两双比谁都不差的手 。 如今政策好 , 为什么不抓住时机 , 拼上一回?
经过一番商议 , 兄弟俩决定一起发展脐橙产业——气候条件、土壤环境适宜 , 市场销路不错 , 也是当地特色产业 。
在村民的帮助下 , 兄弟俩开垦了三亩荒山种脐橙 。 弟弟挖树窝 , 哥哥给他送茶水;弟弟往树窝里填肥填土 , 哥哥就拄着拐扶住树苗 。 回家路上 , 弟弟背起哥哥 , 一路说着对未来的憧憬……
种脐橙需要资金 , 钱是大问题 。 专门负责对接他们的帮扶干部 , 得知他们的困难 , 立刻为他们争取到由县财政贴息的五万元小额信贷 。
【人民网|万安,三个奋斗脱贫的暖心故事(决胜2020)】种脐橙也需要技术 。 帮扶干部专门联系县、乡农技专家上门指导 。 村里还有科技带头人 , 碰到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去请教 。
从三亩脐橙到后来的二十亩 , 再到养殖肉牛和鸡鸭……兄弟俩迸发出了巨大的创业热情 。 他们每年的收入接近十万元 。 他们用挣下的钱 , 盖起了一栋崭新的房子 。
我将镜头对准张公斌、张治敏的时候 , 兄弟俩正在分别给脐橙树剪枝 , 神情十分专注 。 果园不远处 , 是他们的新家 。 那栋三层楼的新房 , 就是他们勤劳致富的有力证明 。
“笑一笑!”我说 。
兄弟俩转过头 , 面对镜头笑得十分灿烂 。 身后一个个黄澄澄的脐橙 , 映衬着他们的笑容 。 那笑容幸福而温暖 。

张继福的家原来在深山里的涧田乡麻源村 , 后来搬到五丰镇东源村 。
山区贫困 , 耕地资源少 , 全家勉强能吃饱 。 母亲残疾 , 父亲体弱 , 孩子尚小 , 家有外债 , 一家人过得很辛苦 。
可张继福生性乐观 , 整天笑呵呵 。 他相信 , 只要自己足够勤劳 , 生活总有改观的一天 。
农忙时 , 起早摸黑侍弄庄稼;农闲时 , 出门闯荡找活干 。 张继福起初没有手艺 , 只能在工地上做些苦力活 , 但他舍得花力气 , 很多工地都抢着要他 。 后来 , 他学了泥瓦匠技术 , 多了一门手艺 , 但日子依旧不宽裕 。
2013年 , 张继福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 , 他开始了鸡鸭牛的养殖 。 一步步积少成多 , 加上省吃俭用 , 2016年 , 张继福全家实现了脱贫 。
可张继福并不满足 。 他觉得 , 只是脱贫还远远不够 , 还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
他和妻子傅小兰商量 , 决定兵分两路 , 一起拼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