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育儿心经|孩子沉迷手机,这位妈妈定的15条手机使用家规,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格格育儿心经|孩子沉迷手机,这位妈妈定的15条手机使用家规,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有人说 , 在现代家庭里 , 主角有三个:家长、孩子 , 还有手机 。
有没发现 , 自从有了手机之后 , 一些原本朝气满满的少年 , 竟一言不语 , 两耳不闻窗外事 , 一心只顾刷手机 。
父母为此使出浑身解数 , 甚至是没收手机 , 都没多大作用 。 孩子沉迷于手机 , 成为了众多家长的一大难题 。
今天 , 给大家分享一位妈妈解决手机难题的心得 。
这位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 在信中定下了15条使用手机的规定 , 值得所有家长思考!
这15条家规 , 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使用手机 , 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教育理念 , 更值得我们学习 。
格格育儿心经|孩子沉迷手机,这位妈妈定的15条手机使用家规,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本文插图

02
亲爱的儿子:
你是一个优秀、有责任心的13岁男孩 , 理应得到这份礼物 。 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 , 你还得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
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读一遍 。 我希望你能明白 , 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 , 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 , 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 。
●第一条:这是我的手机 , 我花钱买的 。 当我愿意借给你使用 , 你是不是应该对我心怀感激?

解读:这是财产权问题 。
在西方国家 , 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 , 和孩子无关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
父母给孩子买东西 , 所有权仍然属于父母 , 孩子应该感恩 。
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认为:父母、子女是一体的 。 久而久之 , 中国子女就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定性:父母的财产都是我的 。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把父母的财产理所当然地视为自己所有?
下面的回答形形色色 , 有人说这是父母自己说的 , 还有人说不给我的话我是不会养他们的之类 。
所以长久以来 , 我们的孩子 , 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理所应当 , 很多孩子都缺乏感恩心理 。
● 第二条:我要知道手机密码 。
解读:这是知情权问题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各类信息泥沙俱下 , 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 , 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手机密码 , 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 , 防患于未然 。
可能有人会说 , 这样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 。 没错 , 但孩子在未成年阶段 , 隐私权要小于知情权 。
格格育儿心经|孩子沉迷手机,这位妈妈定的15条手机使用家规,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本文插图


● 第三条:如果电话响了 , 就接 。 它只是一个电话 , 学会用正确的态度讲电话 。 如果屏幕上显示“妈妈”和“爸爸”的来电 , 永远不能忽视不接 , 并且要记得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
解读:这是礼貌与安全问题 。
手机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 , 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交礼仪 。 别人打电话一定要接(即使当时有事没法接 , 事后也要给对方回电话) , 这是一种素养 。
对于父母的电话 , 孩子们更不能不接 。 有时候父母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 , 会打电话询问 , 此时孩子不能故意不接电话 。
● 第四条:每天晚上7:30(周末9:00)准时把手机交给父母 。 它会在晚上被关闭 , 并在早上7:30再次开启 。 当你想打别人的住宅电话 , 又不希望对方的家长接听 , 那么也不要用手机打或者发短信去 。 仔细聆听并尊重其他家庭 , 因为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同样的尊重 。
解读:要尊重别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在别人的休息时间 , 尽量不打扰对方 , 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 。
格格育儿心经|孩子沉迷手机,这位妈妈定的15条手机使用家规,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