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公告|海尔管理层控制的阻力


7月30日 , 海尔智家公告称 , 将要私有化海尔电器 。 作为国内家电三巨头 , 虽然在营收规模上可媲美美的、格力 , 但利润规模上却是输了 。 究其背后原因 , 海尔利润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前公司复杂的股权结构 。 如今对于海尔智家来说 , 已经到了一个比较迫切的节点 , 尤其是在经营业绩开始承压的情况下 , 整合上市公司之后 , 或可解决股权架构繁杂带来的问题 , 以及公司治理层面的诸多弊端 。
作为每个国内MBA教材都会谈及的国企改革样本 , 海尔集团MBO与管理层激励往往是绕不走的一课 。 上世纪末 , 为激励管理层 , 海尔集团分拆部分白电业务部门与分销部门并单独成立公司海尔电器(00169) , 同时授予海尔集团前者管理层高股权 , 高权限 , 后者则独立港股上市 。
而今 , 这个被称为国企管理层激励样本的海尔电器集团 , 却因“利益与A股公司存在不趋同”的问题 , 而筹划私有化 , 并与A股并轨 。
7月30日 , 海尔智家公告称 , 公司正在推进潜在私有化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事项 。 虽然目前私有化方案还未公告 , 但根据此前海尔智家透露 , 交易很可能以换股吸并海尔电器的方式进行 。 两家公司即将“合二为一”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 受私有化消息影响 , A股海尔智家已获涨停 , 港股海尔电器也连续几日大涨 , 截至7月30日收盘 , 海尔智家市值1184.3亿元 , 海尔电器市值756.4亿元 , 约合人民币683.4亿元 。 目前两支股票均已停牌 。
资料显示 , 海尔智家和海尔电器为海尔集团旗下分别在A、H股的两个上市平台 , 海尔智家业务范围涵盖国内冰箱、空调等产品的制造及海外家电产业;海尔电器则主要业务包含国内洗衣机、热水器的制造以及国内市场的渠道分销 , 海尔智家主导权被牢牢控制在集团手中 , 而港股海尔电器的行政管理 , 实际掌握在管理层MBO架构下 。
而两家上市公司看似分工明确 , 实则存在着不少业务重叠 , 成本结构脱离行业的“怪相” , 更盘踞着一些非内部人士看不透 , 见不着的“既得利益” 。
私有化背后
海尔集团并未整体上市 , 虽然家电业务已经全部纳入海尔智家 , 并且对海尔电器进行并表 , 但是分隔两地的两家上市公司 , 业务交叉 , 一直让外界很难直观评价海尔的整体财务状况和市值管理 。
海尔电器上市后其业务定位发生过多次改变 , 导致与股东青岛海尔(现在的海尔智家)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业务关系 。
比如 , 2008年至2018年之间 , 青岛海尔定位为白电业务旗舰 , 海尔电器侧重发展综合渠道服务 , 期间主要并购了海尔物流、售后服务、电商平台以及日日顺分销体系、非海尔品牌家电分销业务等 。 2010年青岛海尔通过股份收购 , 成为海尔电器控股股东 , 并且实现财务报表 。 不过 , 2018年开始 , 海尔电器的定位再次调整 , 重新定位为以家电为主的平台 , 专注家电业务发展 , 双方业务存在着重叠的部分 。
一家集团分拆不同业务两地上市原本是好事 , 最直接的便是增加融资渠道 , 但由于与海尔智家的业务差异 , 在管理、运作、销售等环节需要更多人员配置 , 所以与其他白电企业相比 , 海尔家电的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都较高 , 净利率被压缩 。 这就导致了 , 海尔家电在营收规模与格力不相上下的背景下 , 利润规模却相差很大 , 这也是其市值落后的最核心因素 。
以2019年年报数据对比 , 从营收和净利润来看 , 海尔智家与格力电器营收规模基本相当 , 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均在2000亿元左右 , 不过盈利能上 , 海尔智家82.06亿元的净利润大幅落后于美的和格力合超过240亿元的净利润 。 若加上海尔电器的体量 , 海尔智家+海尔电器2019年营业收入超过2700亿元 , 与美的集团相差无几 。 复杂的股权架构的设立 , 导致海尔过往经营中一致性受到钳制 , 也使得海尔智家股东无法完全分享洗衣机、热水器这两部分优质资产的利润与现金流回报 , 存在一些利益不一致现象 。 两个公司间存在较多复杂的内部交易结算 , 海尔集团需要平衡两个子公司的股东利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