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69岁老人挖86米隧道维护45年 因为这条隧道整整省了3公里山路( 三 )


意外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50多天前,26岁的沈庆富也在施工过程中不幸遇难 。袁孝恩看到县里来干部,生怕不同意他们继续修路 。“这条路才修了不到一半,这是死的第二个兄弟了,我们对不起他们,但是下庄村要想摆脱贫穷,这条路必须修啊 。”说着,袁孝恩扑通一声跪在了时任县委书记王定顺跟前 。王定顺一把将袁孝恩拉起来:“你们为子孙后代修路造福,下跪的应该是我们啊!”
路,还要不要继续修?如果继续,还会不会有人牺牲?接连两次的意外,让曾无比坚定要带大家修路脱贫致富的毛相林,第一次有了动摇 。
“大家今天表个态,这路修还是不修?”在黄会元的灵堂前,毛相林内疚地问 。
“修!”人群里第一个回答的,正是黄会元72岁的老父亲黄益坤 。“儿子死了,我很心痛,但他死得光荣,他去了,还有孙子,只要下定决心,子子孙孙一条心,总有一天会摆脱贫困!”老人的话掷地有声,撼动着每一个下庄人的心 。
“修!”“必须修!”“我也支持修!”……黄会元的灵堂前响起了一阵阵斩钉截铁的回答 。
这样血淋淋的牺牲并没有在沈庆富、黄会元这里终止,陆续又有4人倒在修路的过程中 。而灵堂前那一声声此起彼伏的“修”,早已成约定 。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 。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下庄人修路,无异于上青天 。尽管死伤众多,他们仍不放弃 。为何?正是一种坚韧无畏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 。路,能不能修得好?没有人知道;这一搏是不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 。可毛相林说,下庄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能成功 。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 。
这就是下庄人的气概,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 。
下庄之魂:一种家国至上、故土难离的情怀
8公里108人6条命,这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用7年时间积累起来的一份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情感积淀,一份生计更新、未来重置的命运嬗变,一份几代人接棒守护、传承不息的家国情怀!
那么苦,难道没想过彻底搬走?
“搬走岂不是要挤占别人的地?如今下庄500口人500张嘴就是500个生计难题 。”毛相林摇摇头,“我们不能给别人添麻烦,更不能给国家增负担 。”
“你看这地这么肥,粮食长得这么好 。如果搬走,这片土地就荒了 。”毛相林一边说着,一边用锄头在自家地里挖出了5只圆溜溜的洋芋 。这些年,下庄村不乏因为打工、升学等原因搬进城镇居住的村民,距离田地远了,便将它常年撂荒、闲置 。看着大片的良田被七高八低的荒草覆盖,毛相林很是心疼,“祖祖辈辈的汗水、心血都留在了这里 。若荒废,地虽在,但却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
大山深处是下庄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因此,搬家还是移山,下庄人毫不犹疑地选择像愚公般移山,硬生生在山中凿出一条路 。
2004年,整整7年时间,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村的“愚公”们终于在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机耕道 。下庄通路了,几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 。
激动之余,毛相林开始为下庄的发展操心 。“老支书临终前,心里挂念的就是下庄的未来 。”毛相林说,“如今路通了,但我手中那根脱贫致富的‘接力棒’依旧滚烫 。”
戴着贫困村帽子的下庄村让身为党员干部的毛相林难受又自责:“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必须想办法摘帽,跟上脱贫步伐,才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心,不辜负老支书的嘱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