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上春树到萨莉·鲁尼:平乏生活会损害我们的写作吗?( 九 )

董牧孜:“道德警察”背后 , 似乎存在一种失望情绪的转嫁 。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照见现实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 这些问题无法直接在现实中解决 , 于是转而剖解文艺作品的道德危机 。

在某种意义上 , 道德纠察的确会扰乱文艺作品的内在探讨 。 比如出轨涉及人的欲望 , 但当人们想要在文艺作品中也去瓦解、摧毁或是压抑主人公心中的欲望时 , 我们就很难再以微妙、丰富、洞察的目光直视欲望本身的复杂性 。

当然 , 很多批判也存在反思的必然性 , 毕竟一部小说同样会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 。

比如 , 大家对于中国男性作家的女性描写会有一些不满 , 他们此前往往塑造英雄、贤妻良母和妓女等几种刻板形象 。 当然 , 这种情况也在改变 。 最近 , 阎连科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她们》 , 这是在女性主体性越发凸显的时代氛围下 , 直男作家改变的尝试 。 阎连科提到了自己集中阅读西方女性主义理论 , 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 , 他也提出了自己对于理论盲区的观察 , 比如这些理论究竟能否真正有效地触及中国的女性问题 。

无疑 , 今天的读者发生了阅读焦点的转移 , 从对文学性的关注 , 转移到了对于社会性的表达 , 似乎有点回到“文以载道”的意思 。 这可能是一种现实的撬动 。

张悦然:我们的确有悠久的“文以载道”的传统 , 以及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 。 对于创作者来说 , 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虚构这座坚实的堡垒 , 我们所需要的小说世界 , 真的不是一个完全被现实主义化的世界 , 不应该完全按照现实的逻辑来考量、评判和惩罚——这是非常危险的对决 , 我们不能放弃小说的底线 。

董牧孜:这个底线 , 也是小说的自由 。

撰文:董牧孜;播客:张悦然X董牧孜;音频剪辑:王静;排版编辑:张佳琦;制图:范宇辉;校对:危卓 。 封面图:Marion Fayolle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