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全面建成,千军万马功不可没!( 二 )


今年北斗收官发射正值疫情防控吃劲阶段 , 多支试验队伍、数百科技人员齐聚发射场 , 任务实施过程又一波三折 。 大家既要打赢组网收官战、又要打好防疫攻坚仗 , 两条线都不能出问题 。
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 , 31个月时间 , 我国成功发射30颗北斗三号组网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星 , 成功率100% , 以超过月均1颗星的速度 , 创造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新纪录 。
北斗建设之路是闯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初 , 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 让人们愈发强烈地意识到 , 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重要标志、成为大国竞争的科技制高点 。
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美、俄和欧盟选择搞“一步建全球” 。 而我国起步晚、底子薄 , 明智地选择分步走 , 先解决有无、满足急需 , 切实做到“把每个铜板都用在刀刃上” 。
1983年 , “两弹一星”元勋、“863计划”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 , 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 。 这一方案 , 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从无到有” 。
后来 , “两弹一星”元勋、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 , 进一步组织研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 决定先建试验系统、然后再建区域系统 , 最后建成全球系统 。
北斗系统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 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 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 , 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 , 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 2020年建设北斗三号全球系统 , 实现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 中国计划在2035年左右 , 建成以北斗系统为基础 , 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
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 , 北斗系统独树一帜 , 坚定选择走混合星座的特色发展之路 。 北斗一号建设时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
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 , 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 , 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 。 北斗系统高级顾问、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说 , 对于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而言 , 这种“混搭”组合可以用最少卫星数量实现最好覆盖效果 , 已获得国际认可 。
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 , 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 , 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
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学者观点称 , 在亚太地区 , 北斗使用三种轨道卫星 , 该系统能有效抵制城市和森林等遮蔽环境造成的信号干扰 。
北斗作为后来者 , 想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 , 除了应有扎实的“基本功”外 , 还得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
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 , 北斗系统确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 , 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 , 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 , 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
从功能看 , 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仅能无源定位 , 因而用户只能知道“我在哪” 。 而北斗用户则不同 , 不但自己知道“我在哪” , 还能告诉别人“我在哪”、“在干什么” 。 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说“这一招很管用 , 比如突发地震、海上遇险时 , 在其他通信手段失效的情况下 , 北斗短报文通信可以成为传递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最后保险索 。 ”
如今 ,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一如既往走“跨界发展”之路 , 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将多功能融为一体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这种多功能集成化设计 , 有利于取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
据悉 ,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 , 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从120汉字提高到1000汉字 , 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 , 而且能实现40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 。 此外 ,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 , 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