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全面建成,千军万马功不可没!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采访人员刘扬】2020年7月31日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 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 , 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 , 中国北斗自信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 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 , 二十六载风雨兼程 , 为了实现共同的梦想 , 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 , 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盘点一下北斗是如何从无到有锻造出来的 。
“北斗是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
目光回到上世纪末 。 1994年 , 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卫星导航发展史上都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 。 这一年 , 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而此时 , 中国北斗一号系统则刚刚立项 。
当时 , 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都比较薄弱 。 2000年 , 北斗一号又省又快地构建起兼具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双星定位系统 , 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2017年11月 , 北斗三号系统首组双星发射;2020年6月 , 北斗全球组网成功 , 仅仅不到3年时间便完成星座部署 , 让全世界再一次领略到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硬核实力 。 这次 , 中国不仅兑现了承诺 , 还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半年!
北斗系统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 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
“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 , 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 , 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 ”谈及北斗圆梦全球 , 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感慨万千 。
在建设航天强国伟大事业的感召下 , 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怀揣激情和梦想汇聚到北斗研制建设一线 。 据统计 , 工程启动以来 , 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 。 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 。
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在14000家左右 , 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 , 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五大产业区 。
每次发射任务 , 当神箭腾飞之际 , 无论白昼黑夜还是酷暑严寒 , 无论顶风冒雪还是大雨滂沱 , 发射首区和火箭残骸落区多个省市区的数十万人民群众都自觉服从大局 , 积极进行疏散 。
北斗系统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等七大系统组成 , 是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 统帅“千军万马” , 离不开科学顶层设计和高效组织领导 。
“将钱学森总体设计部思想贯穿研制建设全过程 , 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 这是北斗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说 。
在顶层 , 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 , 并设立管理办公室 , 具体承担国家卫星导航领域主管机构职能 , 对北斗系统建设、应用产业、国际合作实施归口管理 。
实践证明 , 在这个庞大的工作体系里 , 从总体层到系统层 , 从管理线到技术线 , 从建设口到应用口 , 从设计方到施工方 , 不同类型、不同隶属的单位之所以能有机融为一体 , 得益于高效有力的总体设计部 , 以及与之匹配的体制机制和文化传承 。
建设全球系统与区域系统相比 , 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容”、而是全面的整体“升级” , 对工程全线尤其是卫星系统带来空前挑战 。 事前据专家论证测算 , 以当时的研制能力 , 如果仍由一家单位抓总研制 , 即便“5+2”“白+黑”地连轴转 , 也很难在2020年底前完成30颗卫星的研制生产 , 更别提全部发射入轨、完成星座组网 。
为如期“交卷” , 工程全线大力整合各方力量 , 通过强化产品多家布局 , 特别是采取卫星“双总体” , 让两个卫星总体单位分别组织队伍、同步抓总研制 , 极大调动了各方资源力量 , 极大促进了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 极大加速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推动形成良性互利的发展局面 , 为确保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快速高效组网发挥了重要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