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旺旺,不旺了!( 三 )


“除根之后 , 才好做” , 他说 。
为了降低成本 , 他拼命扩大生产规模 。 “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 , 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 。 我就给各县政府写信说要投资 , 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我 。 ”
当时正值各地招商引资热潮 , 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 , 收到不少地方政府的回应 。
借助成本优势 , 蔡衍明将立足未稳的竞争对手杀得所剩无几 , 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撼动 。
米果生意稳定后 , 蔡衍明又挥起了“铺渠道、打广告、扩品类”三板斧 。
渠道端 , 旺旺是中国最早卖到县乡镇一级的零售品牌 , 将渠道下沉做到了极致 。
营销端 , 旺旺不落俗套又放飞自我的魔性广告脱颖而出 , 帮助其迅速打响了知名度 。 90年代 , 旺旺比现在的AJ还潮 , “旺旺大礼包”堪称无数孩子的童年梦想 。
▲“旺旺大礼包”洗脑的广告语: 人旺 , 气旺 , 身体旺 , 财旺 , 服旺 , 运道旺 , 我会旺!值得一提的是 , 旺旺不少魔性广告都是出自蔡衍明本人的手笔 。
产品端 , 旺旺立足米果产品 , 迅速拓展品类 , 旺仔牛奶、旺旺小馒头、旺旺碎冰冰、旺仔QQ糖等都成为爆款产品 , 旺旺也由此从一间米果厂转型为一家食品饮料公司 。
▲旺仔牛奶洗脑广告语:再看 , 还在看 , 再看我就把你喝掉!1996年 , 在中国如日中天的旺旺 , 成功在新加坡上市 。 但没过多久 , 蔡衍明又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安排:新加坡市场流动性不足 , 公司市值太低 。
于是 , 他又决定将旺旺从新加坡私有化退市 。 为了不让投行与私募瓜分利润 , 蔡衍明还做了一个相当江湖气的决定:用自己的团队替代专业私募 。
他以私人名义向12家银行财团联贷8.5亿美元 , 收购了旺旺26.35%的流通股股份 , 每天的贷款利息就高达15万美元 。
这笔当时亚洲规模最大、杠杆比率最高的巨额融资收购 , 前后只用了200天便顺利完成 。
蔡衍明决策之大胆、行动之迅速 , 自此在业界立下威名 。
截至2006年6月 , 旺旺在中国地区开办工厂110多家 , 打造生产线200余条 , 经销合作伙伴超万家 。
2007年 , 旺旺的米果和风味牛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8.6%和40.6% , 成为当之无愧的零食大王 。
【中年危机】
2008年 , 旺旺在新加坡私有化成功后赴港上市 , 股价扶摇直上 , 市值从300多亿港币攀升至2014年近1500亿港币的峰值 , 比同期的茅台还高 。
也是在这时候 , 蔡衍明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精力和资金用在传媒等多元业务上 , 食品主业则沉浸在过往的成功中 , 止步不前 。
2013年是旺旺的巅峰 , 也是拐点 。
这一年 , 旺旺的营收超过230亿元 。 紧接着便是连续3年的业绩下滑 , 2016年 , 旺旺营收仅197.1亿元 , 较2013年减少了15% 。
2019年 , 旺旺营收也只有201亿元 , 净利润36.5亿元 , 仍未能翻过2013年的顶峰 。
过去10年 , 中国零食业飞速发展 , 总产值从4000亿涨到了22000亿 , 涨幅超过400% 。 可旺旺的业绩却几乎一直原地踏步 。
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 逆水行舟 , 不进则退 。
2000年前后 , 旺旺依靠旺仔牛奶在含乳饮料领域一骑绝尘 , 伊利和刚成立不久的蒙牛还只能在后面苦苦追赶 。
如今 , 伊利和蒙牛已然成长为中国乳业的大哥和二哥 。 伊利一年营收超过900亿 , 市值超过2000亿;蒙牛一年营收超过790亿 , 市值超过1200亿 。
可旺旺的营收依然在200亿上下 , 市值也缩水到700多亿港币 。
90年代末 , 旺旺依靠米果和旺仔小馒头等拳头产品在零食业大杀四方时 , 达利食品还只是泉州一间无人无津的小厂 , 生存都成问题;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 , 还在东莞打工、卖光碟、做电工 , 最惨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
如今 , 达利食品的营收已经超越旺旺 , 三只松鼠也已经成为一线零食品牌 , 取代旺旺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挚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