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旺旺,不旺了!( 二 )


因为疯狂的跨界营销 , 旺旺也被戏称“已经转型成广告公司” 。
与热闹非凡的跨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旺旺的主业一片惨淡 。
2013年开始 , 旺旺营收连续3年下滑 , 尽管近几年有所回升 , 但始终没能突破2013年230亿的高峰 。
消息面上 , 旺旺卖不动了、大批经销商解约等负面声音不断 。
资本市场上 , 旺旺最新市值约741亿港元 , 较巅峰时接近腰斩 。
▲来源:雪球对于消费者而言 , 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旺旺雪饼、仙贝等产品 , 渐渐从超市货架的中心位置转移到了角落里 。
跨界之王的背后 , 是旺旺满满的求生欲 。
【“败家子”的逆袭】
旺旺的老板 , 曾经的台湾省首富蔡衍明 , 年少时 , 曾是个混迹街头的“败家子” 。
蔡衍明是个典型的富三代 。
祖父清末渡台谋生 , 创下基业 。 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已是家大业大 , 除了一间食品厂 , 台北“中央戏院”、“丽都游泳池”都是他家的 , 台湾省第一座公共图书馆也是蔡家私人捐赠的 。
家里捐了图书馆的蔡衍明对于读书却毫无热情 。 他生性叛逆 , 信奉街头哲学:“在街头看一年 , 胜过读三年书 。 ”
▲蔡衍明后来给孩子们定下一条家规:年满18岁便不再升学 , 直接进入企业学习经营蔡衍明儿子蔡绍中(左二)“以前念书的时候 , 早上起来 , 窗户打开 , 楼下的人都在排队等我逃课 。 因为我口袋零用钱多啊!”蔡衍明曾回忆说 。
当然 , 大佬混过的街头也不是普通的街头 。
蔡衍明待的台北迪化街 , 被誉为台湾省富豪发家“第一街” 。 前台北101董事长陈敏薰、“东帝士”老板陈由豪、“台南帮”大佬侯雨利、台湾新光集团创始人吴火狮、统一创始人高清愿、义美食品高腾蛟等都是从这里崛起的 。
读高中时 , 他三番两次和同学发生冲突 , 最后索性退学 , 到父亲的制冰厂工作 。 19岁时 , 他正式从父亲那里接下宜兰食品厂 。
当时的宜兰食品厂 , 主业是食品代工与外销 。 蔡衍明觉得做代工没前途 , 于是创立自己的品牌 , 外销转内销 。
想法倒是很好 , 可惜输在了没有经验 。
蔡衍明后来回忆说:“我账也看不懂 , 人也不认识 , 我又不敢问 。 损益表是赚是赔 , 我也不知道 。 ”
短短一年多时间 , 就赔了一亿多台币 , 最后不得不找家里贴钱补救 。 外面的人都说“蔡家出了个败家子儿” 。
不过 , 蔡衍明没有一蹶不振 , 反倒是收敛个性 , 像变了个人一样 。
三年后 , 他发现日本的米果在台湾省卖得很好 , 而且台湾省稻米资源过剩 , 刚好适合生产米果 , 于是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家族企业之一的岩冢制菓 , 学习米果生产技术 。
带回生产技术后 , 蔡衍明将宜兰食品厂改名旺旺 。 1979年 , 旺仔诞生 。
80年代 , 借助大手笔的营销和价格战 , 原本瞄准贡品市场(供奉神佛先祖用的美食)的旺旺米果热卖全台湾 , 一度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
蔡衍明成为中国台湾“米果大王” , 终于证明了自己 。
称霸台湾省后 , 蔡衍明将目光转向了大陆 。 1989年 , 蔡衍明正式注册“旺旺”商标 , 成为第一个在大陆注册商标的台商 。
1992年 , 两岸关系缓和 , 旺旺正式进军大陆 , 成为第一家投资湖南的台商 。
投产后 , 蔡衍明原本希望通过郑州糖酒会打开市场 。 结果 , 收到300多份订单 , 却没有一家来交钱提货 。
情急之下 , 蔡衍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产品免费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学生试吃 。 不想大受欢迎 , 旺旺一炮而红 , 投产当年 , 便创收2.5亿 。
可好日子只维持了2年 。
1994年 , 康师傅等两百多家食品厂加入“米果大战” , 将米果价格从1公斤50元打压至30元 。
那时的蔡衍明以杀伐果决、手段狠辣而著称 。
面对危机 , 他主动发起价格战 , 推出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 , 一口气将产品价格降到1公斤5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