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度|原创 残疾人领结婚证被拒,智障女性如何不再“被结婚”?( 二 )


很多智障人士的父母都透露过 , 自己不敢比孩子早走 , 不敢想象百年之后 , 孩子孤身一人如何生存 。 所以 , 哪怕他们知道智障者远远没有养育孩子的心智和能力 , 也想法设法地让他们成家 , 留下后代和血脉作为今后的依靠 。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存办法 , 非常冒险 , 却是当下留给残障孩子最有可能的、最行得通的生存保障 。
说到底 , 还是因为照料残障人士的责任全部落在了家庭身上 , 而个人的力量何其单薄 , 选择何其有限 。 如果一味地指责家长观念愚昧 , 无视他们现实的困难和苦衷 , 就无法触及这一普遍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困境 。 事实上 , 其他地区的经验表明 , 如果社会能够接过这一重担 , 个人完全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
比如 , 香港为智障人员搭建了一个完备的服务体系 。 一个孩子若诊断为智障 , 就会被建立特别档案 , 终身有社工跟进服务:上学前班 , 会安排进特殊幼儿中心 , 6岁之后进特教学校;从学校毕业后 , 帮其安排职业训练 , 提供就业辅助;到了适婚年龄 , 会为智障人士提供婚前辅导 , 帮助男女双方建立对婚姻生活实际的认识 , 让他们提前体验一些实际的问题 , 包括如何处理金钱问题、如何分担家务、采取何种避孕办法等;如果他们想要生孩子 , 则会向他们解释生育孩子的责任 , 让他们清楚知道把缺陷遗传给后代的机会有多大 , 是否能够胜任父母之职等 。 终其一生 , 都有社工跟踪服务 , 哪怕智障儿成天在大街上流浪 , 社工也会定期把他们抓回去理发、洗澡 。
在这样一个完备的照料体系下 , 残障人士的父母 , 自然不用担心孩子将来的生存问题 , 更不会让他们冒险去生育一个可能的缺陷儿 , 让家庭不堪负荷 。 智障女性的家庭 , 也不会为了转移监护者的责任而将女儿嫁掉 。 归根到底 , 父母无非是想给残障孩子找一个替代性照料者 。 如果社会能够更多地承担这一角色 , 就不会有那么多让人叹息的悲剧婚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