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气|社会充满戾气,是因为我们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教和门风( 二 )


戾气|社会充满戾气,是因为我们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教和门风
本文插图

03
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这是根本性的问题 , 我们需要反省 , 还需要静下心来理解古代教育的精髓 。

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学龄前是人成长中非常关键的时期 。 这个时期 , 通过对各种事物的认知 , 孩子在扩展对于世界的认识 , 同时也在树立价值观 , 人文与自然知识互动 , 培养理解与领悟的能力 。 就像农民种田 , 播撒下什么种子 , 日后便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 如果我们急于灌输知识 , 人文素养的不足往往会制约孩子悟性的发展 , 而孩子幼年时的品质 , 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成长的方向 。 难怪中外成功的人才培养 , 都非常重视幼年时期的品质教育 , 而此时最有效果的便是家教 。
【戾气|社会充满戾气,是因为我们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教和门风】家教不但是孩提时需要 , 而且伴随一生 , 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举止 。 常常听人说到“性格决定命运” , 而性格不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吗?小时候没有受到品行教育的人 , 不懂得规矩与分寸 , 不知“止”便胆大妄为 , 随便侵犯他人的利益 , 任性而自私 。 见到这样的人 , 人们会说“没有家教” 。

显而易见 , 家教是教人基本的行为规范 。 这些规范 , 首先是与人相处时的行为准则 。 人们都在追求自由 , 但一定要知道自由并非没有限度 , 每个人的自由是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边界的 。 因此 , 损人利己是不可以的 。 有些人认为自己不伤害别人 , 尽管侵占公共利益 , 谁也管不着 。 他们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 , 载歌载舞 , 把自家的垃圾扫到门外马路上……凡此种种都会被视为粗俗无礼 。
其次 , 这些规范是自我保护的经验提炼 。 比如 , 古人告诫我们“不立危墙” , 也就是不要站在危险的地方 。 这个道理似乎谁都明白 ,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到处看到立于危墙的行为 , 例如行人不走人行道而走车行道 , 助动车与汽车抢道 , 行人站在路中间说话等 , 全然没有意识到危险 , 结果意外伤害事故一直居高不下 。
主导行为规矩的是为人处世的理念 。 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 , 不同于流动性很大的游牧或者经商民族 , 春耕秋收 , 一粒种子播撒下去就要守候到秋天收割 , 人们只能定居下来 , 相互依存 , 共同生产 。 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 , 必须相互关爱和协作 ,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 , 应该本着相互礼让的原则协调处理 。

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居住形式 , 在一个大院落里聚居着同宗同姓的几代人 , 更需要相互帮助 , 尊老爱幼 , 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的人伦礼仪规则 , 目的在于形成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 , “乡田同井 , 出入相友 , 守望相助 , 疾病相扶持”(《孟子 · 滕文公上》) , 让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舒心坦然 , 其乐融融 。 儒家特别强调“仁”与“礼” , 它们深深扎根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形态 , 被广大中国人所认同 , 共同遵守 , 成为悠久的文化传统 , 而家训则是从这些优良传统中提炼而成 。
戾气|社会充满戾气,是因为我们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教和门风
本文插图

04
每一代人都想把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子孙
传统的力量在于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人 。仁爱礼让的美德首先在家教里具体地展现出来 。 每一代人都想把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子孙 , 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比自己更强 , 生活更美满 , 祈求家族荣耀富庶 , 长存于世 。 于是长辈自然会基于个人的阅历 , 尽心收集祖上世代积累下来的真知和感悟 , 总结古往今来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 千锤百炼 , 提取为家训格言 , 传授给子孙 , 要求他们代代身体力行 , 严格遵守 , 不走弯路 , 早早踏上人生坦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