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之”字形明朝古桥,透着时代的沧桑

这座始建于明朝的石桥 , 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半河桥 。古老 , 沧桑 , 坚固的半河桥 , 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 , 一直固守在罗汉寺街河李湾西南的龙须河上 , 为村民的出行提供方便 。
虽是盛夏 , 可因梅雨季节姗姗来迟 , 从半河桥下流过的龙须河水量并不大 。站在桥上往下看 , 隔着四五米的空间距离 , 很轻易就能看见褐色的水草 , 随着缓缓流动的水轻轻飘摇 , 极易使人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那句:软泥上的青荇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河水的清凉 , 穿透几米的空间 , 抚摸我裸露的肌肤 , 湿润 , 清爽 。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 。
Array|“之”字形明朝古桥,透着时代的沧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水声传来 , 湍急 , 清越 , 明显不是桥下缓流发出 。我抬头四顾 , 上游百米处 , 有一处飞珠溅玉之所 , 白色的水花翻滚激越 , 像无数朵大白花盛开在艳阳下、绿毯上 。我不自觉前奔几步 , 想去与水亲近 , 却在猛然醒悟中裹足 。它藏身绿树杂花中 , 根本无法靠近 。真正美好的事物 , 都像周敦颐说的 , 只可远观不可近玩 。
可亲近的 , 还是半河桥 。
打磨规整的青石条 , 已经泛着灰黑色 , 许是经年的青苔留下的痕迹 , 透着沧桑感 , 有一种令人心动的朴素美 。像一个饱经沧桑的女子 , 走近她 , 你才会发现隐藏在她眉眼间的 , 岁月留下的惊人美丽 。青石条平铺顺砌 , 错落相衔 , 层层垒叠 , 形成高高的桥墩 , 整齐有序 。桥面由厚大的青石板铺成 , 据说 , 两侧原来建有青石桥栏 。但现在 , 桥面上空空如也 , 青石桥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 , 杳无踪迹 。漫长的岁月里 , 人畜经过遗落的灰尘 , 落在青石的缝隙里 , 积累成单薄的土壤 。只有小草 , 生命力旺盛的小草 , 蓬蓬勃勃地生长 , 长成恣肆的模样 , 把古老的石桥 , 装扮成一座绿色的桥 , 焕发青春的活力 。
Array|“之”字形明朝古桥,透着时代的沧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站在绿色的半河桥上 , 我仿佛置身于一条绿色的河流之中 。河岸绿树成荫 , 宽阔的河床上 , 浅滩水潭相杂 。浅滩野草葳蕤 , 把水潭掩映得绿茵茵的 。明亮的阳光下 , 水潭闪着柔和的迷人光泽 , 像上天遗落在草丛中的绿宝石 , 美丽却并不炫目 。
我第一次听到半河桥的名字 , 是在去罗汉寺街的公交车上 。有人喊“师傅 , 在半河桥停一下” , 我惊艳于这个诗意的名字 , 待车停稳后 , 往车窗外张望 。因不清楚石桥的具体位置 , 眼光只能跟着下车女人的背影 , 看她弯弯曲曲地走 , 不免心生疑惑 , 天下的石桥不都是直的吗 , 这桥怎么了?难道是冲毁了 , 随意拿石板搭的?细想 , 应该没有谁有这么大的本事 , 能随意在河上搭桥 。那 , 这桥 , 怎么回事?
站在半河桥上 , 我才解除了心中的疑惑 。
Array|“之”字形明朝古桥,透着时代的沧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 半河桥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 不仅仅是因为它悠久的历史 , 还因为它奇特的造型 。明代修建保留至今的桥梁并不罕见 , 但半河桥的造型在中国建桥史上当属凤毛麟角 。
半河桥是一座石拱桥 , 有五个桥孔 , 桥面呈“Z”字形 , 也就意味着五个桥孔不是并排在河面上 , 而是分属三个面 。桥分成三个部分 , 右边一个长方形桥孔和一个拱形桥孔并排 , 然后中间一折 , 是一个长方形桥孔 , 左边则是两个拱形桥孔并排 。整座桥看上去 , 好像两座只修了半截的桥梁 , 在河中间搭接而成 。所以 , 半河桥 , 因此得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