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倒计时已开启……( 二 )


3
逆势调整竞选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进入7月以后,特朗普重组竞选团队,任命新竞选经理,在Facebook上举行在线“集会”,全面调整和重启竞选战略。
在疫情应对上,特朗普开始改变姿态。
他开始在公开场合戴口罩,把戴口罩称为“爱国”行为;重新召开4月底之后停止的白宫疫情采访人员会,公开承认疫情“可能在好转之前变得更糟”。
7月23日,特朗普宣布取消他一直坚持要按原有规模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的议程,改为远程集会和在线活动。
25日,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新冠肺炎疫情重塑了2020年大选选战。
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仍被批评缺乏全国性的病毒检测计划,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联邦责任,导致各州抗疫行动的不协调不平衡。
不少公共卫生专家担心,秋季可能出现第二波疫情。选举专家则认为,疫情的变化,以及美国民众对特朗普处理疫情的看法,可能成为他们投票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疫情9月之后大幅改观、经济强劲反弹,或者疫苗问世,将有利于特朗普选情。
在种族问题上,特朗普“双管齐下”。
一是针对移除引发种族主义争议的南方邦联和其他历史纪念物风潮,以美国国庆节独立日为契机,发表“文化战争”演讲,打造自己对抗“左翼暴徒”、捍卫美国传统的形象;
二是针对抗议浪潮中发生的暴力冲突,以及“撤资警察”(defund the police,从战略上重新分配资源、资金和责任,不再局限于警察)等激进主张,高调宣示要以强硬手段打击城市暴力犯罪,恢复“法律与秩序”,并向民主党主政的多个大城市派遣联邦执法人员。
同时,特朗普还借此抨击民主党“过度左倾”,试图塑造拜登“是激进左翼傀儡”“站在犯罪分子一边”的“人设”。
观察家认为,特朗普在种族问题上的“聚焦点”,有望引起共和党选民特别是郊区白人女性的共鸣,提振基本盘热情,同时还可能争取部分独立选民、削弱拜登竞选势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选民对疫情的注意力。
随着选战展开,特朗普和拜登都将继续调整竞选战略,推出更多竞选主张。
受2016年大选影响,民主党对民调结果抱着谨慎态度。
美国不少选举专家认为,特朗普仍有胜选机会,但疫情的演变将是大选选战的核心,特别是民众对特朗普疫情应对的看法,对其领导美国走出危机能力的信心,或将成为大批美国选民作出投票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大选选战尚未正式开锣。三个多月时间,很多事情会起变化。
4
悬念之一:“公投”还是“对决”?
随着百日倒计时到来,拜登和民主党人加强了对特朗普的批评火力。
7月22日,拜登把特朗普称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当上总统的种族主义者。
次日,美国新冠确诊病例超过400万例,拜登发表声明说:“情况本不至于这么糟糕,”指责特朗普在抗疫时“分心”。众院议长佩洛西则把新冠病毒称为“特朗普病毒”。
美国选举专家认为,拜登和民主党人在极力设法把大选投票变成针对特朗普,特别是针对特朗普疫情应对表现的全民公投。
与此同时,特朗普及其竞选团队预期将继续设法给拜登贴激进左翼“傀儡”、极左代言人的标签,并对拜登展开多方面攻击,声称拜登腐败、年老力衰、认知能力可疑,还有拜登的“失言”记录、曾经引发种族主义争议的言论等等,期望能像4年前那样,成为摇摆州选民在两名候选人之间权衡的选择。
24日,特朗普的新任竞选经理比尔·斯特皮恩(Bill Stepien)说:“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乔·拜登是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每天在这里的工作就是定义他今天的样子。”
实际上,特朗普的竞选团队一直致力于从负面塑造拜登,最著名、易记的莫过于特朗普给拜登起的绰号“瞌睡乔”。
但是,从民调来看,从预选到现在,美国民众对拜登的看法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全美和摇摆州民调显示的民众态度变化更多是关于特朗普。
亚利桑那州是共和党红州,最新民调显示,拜登领先特朗普5个百分点,而在这个州既不喜欢特朗普也不喜欢拜登的选民中,拜登领先优势高达27个百分点。
与2016年不同,特朗普是谋求连任的在任总统,而不再是政治素人或华盛顿圈外人,美国选民对谋求连任的总统,通常更注重其执政表现。
而拜登也不是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虽然他们都有不太容易激发选民热情的问题,但民调显示,拜登明显比希拉里更受欢迎和选民信任。
5
悬念之二:“趋中”还是“向左”?
今年两党预选,是民主党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预选。
拜登作为温和派老将,初战并不顺利,而最终胜出的关键,不仅因为在老年人和非裔选民中的高支持率,更因为他主打团结牌,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民主党的多元化基础,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带领民主党打败特朗普的人选。
预期在未来选战中,“一个建立共识的调解人”仍将是拜登的主打形象。拜登迄今对疫情和种族问题的应对,也成功地加深了很多选民的这种观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选中,一批温和派共和党人转投拜登,组建超级行动委员会为他助选。
其中,最知名的是“林肯计划“,其创建者在《纽约时报》联名发表评论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