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点滴|就能看透中国人的性情,鲁迅《说“面子”》:只要弄懂了面子

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在清朝末年来到中国 , 一住就是五十多年 。 在与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 他发现大部分中国人都很要面子 , 几乎算是一个“特性” 。 在《中国人的性情》中 , 阿瑟·史密斯写道:“‘面子’这个词本身就是一把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 , 也就是说要了解中国人的性情 , 就得弄清楚他们那种要面子的心理 。
阿瑟·史密斯承认自己无法给“面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 这个词不单指人的脸 , 而且还有多种复杂的含义 , 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描述或理解的范围 。 他只能把中国人爱面子的特性解释为一种戏剧化的表演欲 , 一种追求形式上完美的心理 。
近代以来 , 在中国人之中 , 鲁迅先生可谓是最了解我们民族性格的人了 。 但是他在《说“面子”》中也没法给出“面子”的具体定义 , 他认为“面子”类似于“脸” , 但有一条界限 , 如果落到这条线以下 , 便是失了面子 , 也叫“丢脸”;而如果超出这条线以上 , 那便有了面子 , 或曰“露脸” 。 因此 , 面子仿佛是一个界限或者说尺度内的东西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这么一个主观的尺度在 , 将其视为自己的底线 , 所以中国人普遍要面子、爱面子 , 甚至不惜以“活受罪”为代价 。
然而 , 说到底“面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一个便于理解的定义?为什么鲁迅说“要面子”有时候会跟“不要脸”混在一起?我们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面子?这些便是本文所要弄清楚的问题 。
人们常说的“要面子”究竟是什么意思?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看 , 要理解一个概念的含义 , 最好先比较它与矛盾方的关系 。 顾名思义 , “面子”的反义词就是“里子” 。 里子是内在的 , 面子则是外在的 。 内在的东西人们一般看不见 , 不需要刻意掩饰 , 而外在的东西则过于显露 , 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 , 就需要进行特别地修饰 。
在《红楼梦》中 , 王熙凤常说贾府已经家道艰难 , “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 , 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 。 ”这说明贾府的里子早已亏空了 , 但仍不敢料理省俭 , 因为怕外人笑话 , 所以就极力保持外在的豪华 , 仍按老祖宗的规矩办事 , 俗称“摆架子” 。 由此 , 我们可以初步将“要面子”定义为一种极力要维护外在体面的心理 。
重视里子的人会顺从自己内心的去修行自我 , 不怎么在意旁人的目光;爱护面子的人则处处小心旁人的议论 , 希望做足表面功夫 , 以免被人笑话了去 。 至于表面功夫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 视个人的身份地位、心理预期、具体环境及社会舆论而定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一个旗人跟汉人到茶馆里喝茶 , 他俩都穷得叮当响 。 这汉人对喝四文钱的廉价茶并不在意 , 旗人却放不下架子 , 非要自己带茶来店里泡 。 他逢人就说自己的茶叶是法兰西进口的上好龙井茶 , 可别人一看 , 其实只是平常喝的香片茶而已 。 旗人又点了个烧饼来吃 , 吃完后看到桌上落了许多芝麻 , 待要用舌头去舔 , 又怕旁人笑话 , 便假装沾着口水在桌上练字 , 借此偷偷地将芝麻全吃完了 。 旗人与汉人本来都是相同的穷酸里子 , 但碍于出身及舆论 , 旗人要刻意维持形象上的体面 , 做出与里子不相符的行为 , 这又是“爱面子”的真意 。
因此 , 我们说面子是相对于里子来说 , 它表现着人们追求外在的、形象上的体面心理 。 人们基于自己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和主观判断 , 想要通过修饰外表形象 , 以便获得他人的认可或者掩饰自己内在的缺陷 , 不让人看出来 。 那么 , “要面子”到底是不是好事情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