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创投|联想创投贺志强:寒武纪、旷视、第四范式背后的伯乐( 二 )


联想云CEO尉伟东第一次见贺志强 , 就对他的判断力印象深刻 。 前者2000年为集团做业务规划时 , 思绪庞杂不清 , 部门之间存在诸多不同建议 。 踌躇中 , 杨元庆推荐他去找当时不显山露水的贺志强请教 。 “当时 , 老贺只写了三页PPT , 就把设备、企业服务、软件系统集成三个方向的思路梳理清了 。 ”尉伟东顿时觉得“惊为天人” , “他不是罗列 , 也不只是宏观概括 , 而是有架构地把判断的动因和逻辑讲明白了 。 ”
早在人人手握山寨机的年代 , 这种判断力就让他窥见了移动互联网的趋势 。
2006年的“联想技术展望”(LenovoTechnologyOutlook , 以下简称LTO)中 , 贺志强带领联想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得出结论:未来电脑会成为随时陪伴用户的“伴侣” , 这个设备会很小 , 但要有远超PC的功能来满足需求 。 沿着这个思路 , 他们研发出国内第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乐phone” 。 4年后 , 成型的乐phone在CES上“大放异彩” , 贺志强在美国获得了远超国内的声名 。 时任微软执行副总裁的陆奇专门跑到北京 , 来认识这位此前他连名字都不知道的CTO 。
联想创投|联想创投贺志强:寒武纪、旷视、第四范式背后的伯乐
文章图片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14年前就明白这股浪潮意味着什么 , 毕竟那时的科技产业还以PC为主流 。 当时联想的一位高管直接告诉贺志强:把乐phone的团队砍掉 , 专注做PC相关的技术 。 为了保住乐phone , 贺志强找到当时的董事长杨元庆求支持 , 还给乐phone换了个“ARM架构平板电脑”的名头暗度陈仓 , 跟自己当时的顶头上司“都快翻脸”了 。 温文尔雅的CTO少见地撂下狠话:“公司如果不做smartphone , 就没有未来 。 ”
即便如此 , 联想手机还是在反复逡巡中渐失声响 。 怎么才能不被新一波浪潮淘汰?自我学习 , 不断迭代 。 道理简单 , 做到很难 。 当一个人通过某种模式获得成功时 , 思维向迥异模式更迭的难度近乎再生 , 何况联想这样的巨型帝国 。 贺志强回头总结手机业务的失利时 , 清晰地看到了巨轮换向的艰难:“我们的运营很优秀 , 就以为下个成功也靠运营 , 结果下个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产品 , 再下个是服务 , 再下个是数据 。 但是核心管理层自我颠覆和迭代是非常难的 。 ”
不仅是手机 , 其间联想内部出现的互联网创新项目 , 也在被过往的逻辑束缚着 。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光熙曾担任联想云服务集团战略运营总监 , 至今对互联网创新项目要预算的艰难记忆犹新 。 “核心业务部门一年销售额上百亿 , 而一些新业务年亏五千万 , 盈利时间尚不明确 , 这种情况下 , 带来的只是两千万月活 , 你能再向集团再要三千万的投入?”
如果你问贺志强在联想的34年里最自豪和最遗憾的事 , 答案都是乐phone 。 每次提起 , 语调平静的他总会用重音一遍遍说“遗憾”:“我有时候也在检讨我自己 , 我没有能够影响大家去推成这件事情 。 虽然有一个好的开端 , 但结果太遗憾了 。 ”他从这个遗憾里学会的是:联想需要的不仅是瞭望者 , 更是推动者 。 再不及时转身 , 可能还要在下一次浪潮到来时面临错失的痛苦 。 不想再等了
2015年的LTO中 , 贺志强再次判断未来IT行业的发展趋势 。 在“流量”是绝对热词的那一年 , 他得出的结论是 , 移动互联网在发达市场的流量将缩减 , 技术将重新优化各行各业的价值链 , 真正带来社会效益的提升 , 智能互联网的浪潮即将到来 。 2015年底 , 杨元庆和贺志强一番谈话后决定:“老贺 , 我们拿出5亿美元来做投资 , 发动资本和创业者的力量 , 做企业创投 。 ”
从CTO调任联想云服务业务集团总裁时 , 贺志强和杨元庆“前后谈了两年” , 颇多犹豫 。 但这一次 , 他不想再等了 。 仅仅4个月后 , 联想投资未来科技产业的基金——联想创投成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