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专访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创新药“拓荒”19年虽千万人吾往矣( 三 )


拿到A轮融资后 , 鲁先平组建了科研团队 , 着手建立核心技术平台——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药物筛选及早期评价平台 , 接着开始做肿瘤和代谢疾病的产品开发及产品链建设 。 据鲁先平介绍 , 当时大概有四五个项目同步开发 , 希望在第一笔融资的投入下 , 有新药进入到临床Ⅰ期的申报 。
这个“小目标”在微芯生物成立后4年就达到了 。 2005年 , 微芯生物申请的第一个原创药——糖尿病治疗药西格列他钠获准开展临床研究 。 同年 , 公司还提交了抗肿瘤新药西达本胺的临床试验申请 , 次年获批开展临床研究 。
两个原创药 , 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 , 从工作效率上来讲是非常高了 。
到了2004年前后 , 微芯生物的A轮融资基本耗尽 , 虽然新药研发有重大突破 , 但公司仍然未实现盈利 。
“风险资本对高技术企业的支撑 , 没有人会一下投你一辈子 , 都是分阶段根据研发进展、风险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等 , 决定是否继续投 。 ”鲁先平说 。 可是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在融资耗尽之时 , 正赶上创业板宣布不开了 。 在创业板上市的希望被打破 , 导致第一轮融资的风投退出通道被堵住 , “没有人会继续去投一家一直在亏损 , 还不知道哪年会上市的企业” 。
一时间 , 微芯生物陷入了融资的困境 。 当时 , 在董事会的讨论中 , 有些股东提出让微芯生物做一些CRO业务 , 以获取部分收入 。 但是 , 在鲁先平看来 , 做原创新药和CRO对于团队成员的背景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 并且这些科学家能够加入微芯生物 , 也是怀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把自己所学用于原创药 , 为患者在某个领域取得更好的治疗手段 。
“原创新药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 如果这个追求打破了 , 我们还不如找其他工作 , 或者直接回美国去工作 。 ”鲁先平脱口而出 。

拓荒|专访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创新药“拓荒”19年虽千万人吾往矣
文章图片
微芯生物研发人员 。 图片来源:每经采访人员 刘玲 摄
在微芯生物“生死存亡”之际 , 鲁先平作出了“开源节流”的重大决定 。
第一 , 带头将原创团队的工资砍掉60%;
第二 , 对微芯生物的商业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 , 例如将核心技术平台开放给一些跨国企业、中国本土企业或大学使用 , 以增加收入;
第三 , 专利授权 。 在2006年 , 专注于将中国医药产品带入国际市场的美国沪亚公司 , 看上了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 , 希望得到其海外专利授权 。 因为西达本胺尚处于临床前阶段 , 微芯生物又急需资金纾困 , 所以专利授权最终以2800万美元交易 。
对当时“仿制药为主”的中国来说 , 西达本胺的专利授权 , 让微芯生物成为了首个license out(对外授权)的中国原创药企 , 这件事震惊全球 , 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医药公司的研发能力 。
“专利授权作为医药行业最高级的商业形态 , 没有人愿意在临床前阶段就进行授权 。 因为那个阶段的价值很低 , 可这也是微芯迫于无奈的选择 。 那2800万美元的专利授权费用 , 让我们一直‘活’到了2007年底 。 ”鲁先平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讲道 。
虽然专利授权让微芯生物丧失了“西达本胺”在国际市场更多的收益 , 但在鲁先平看来 , 这一决策“虽有遗憾 , 但并不后悔” , “因为有了专利授权的收入 , 让微芯平稳地生存下来 , 我觉得也用不着后悔 ,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你不可能去追求完美的 。 ”
医药公司为何名中带“芯”
新药研发像摸黑 这块芯片帮忙看清前路
新药研发像黑夜里赶路 。
而借助微阵列基因芯片搭建的平台 ,
能帮助研发者避免障碍物或风险 。
“微芯生物科技公司”名字中的那个“芯”字 , 代表了微芯生物的核心技术平台的重要一环——微阵列基因芯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