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专访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创新药“拓荒”19年虽千万人吾往矣( 二 )


他们成立的微芯生物 , 致力于在中国做原创新分子实体药物研发 , 深耕肿瘤、代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 。 当时 , 鲁先平带领的科研团队构建的国际先进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体系 , 不仅得到了国家的支持 , 还得到了资本的青睐 。
“回到中国进行第一轮融资的时候 , 我们感觉到氛围非常好 。 ”鲁先平描述道 , “当时的反响来自于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的投资者 , 还有来自于北京、天津的科技风险投资等等 。 ”
投资方反响的热烈 ,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背景——创业板即将推出 。 这让微芯生物成为了资本的宠儿 , A轮融资顺利募集到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00万元)的资金 , 这是当时医药行业里最大的一笔融资 。
被微芯生物吸引的A轮投资方 , 包括北京博奥、祥峰投资、北京科技风投和泰达科投等 。 彼时 , 投资方认为微芯生物未来在创业板上市 , 便可获得资本退出通道;而微芯生物也希望未来能够成功登陆创业板 , 助力实现研发原创新药的梦想 。
看起来一切顺利 。 但当时鲁先平的好友李革(药明康德董事长)却在不断提醒他:那时的大环境不适合研发新药 。
纵观当时中国整个医药行业 , 创新药几乎全部来自跨国企业 , 很少企业愿意花“十年十亿美元”去研发新药——毕竟仿制药的利润就够“香”了 。 因此 , 微芯生物提出在国内做first-in-class的新药研发 , 在很多人看来是不现实的 。
李革其实原本也想做创新药 , 但最终还是选择了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的道路 。 在鲁先平看来 , 药明康德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公司 , 他和李革虽然选择了不同的路 , 但药明康德提供的外包服务完善了中国的新药研发生态链 , 这是创新药生态链非常重要的一环 。 所以 ,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致的 。
鲁先平那时也已经意识到:“当时中国医药创新的生态环境是不完善的 , 无论政策、法规、审批 , 还是资本、环境 , 这种产业链是不完整的 。 再加上原创新药是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跨技术、跨领域高度整合的体系 。 ”
但是 , 虽千万人吾往矣 。
“中国是需要创新药的 , 这条路的艰难是已知的 , 但如果没有人去迈出这一步 , 那么生态链是永远不会完善的 。 我们在产业生态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 , 能够坚持下去 , 脱颖而出 , 并取得成功 。 我想这是一个改革的示范 , 用科技力量去引领商业行为 , 让大家愿意从投资、产业、政策法规方方面面去支撑这么一种商业行为 。 而这种商业行为的背后 , 它不仅仅是为商业目的行为——医药创新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 我想微芯生物真正的创新的意义正在于此 。。 ”鲁先平坚定地认为 , 纵使山路艰辛 , 无非“付出更多额外的努力” 。
考验与意外 , 很快接踵而至 。
以“专利授权”才走出融资困境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可能追求完美
【拓荒|专访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创新药“拓荒”19年虽千万人吾往矣】融资耗尽 ,
微芯生物在新药价值很低的阶段 ,
就卖出了海外授权 。
但也正因为这专利授权的收入 ,
公司平稳生存了下来 。
鲁先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 “科研是把钱变成纸 , 创新是把纸变成钱” 。 而在新药研发领域 , 也有这样一种说法 , 一个原创药 , 需要10年、10亿美元的极大投入 。
“‘10亿美元’ , 首先指的是项目研发的机会成本 , 成功和失败加在一块所花的钱 , 我们称之为需要10亿美元左右 。 另外 , ‘10亿美元’是指原创新药的全球开发 。 虽然微芯生物在中国开发原创新药用不了10亿美元 , 但几亿元、十几年的时间是需要的 。 ”鲁先平解释道 。
2001年A轮融资获得的5000万元 , 对于当时的微芯生物来说 , 足够做几个创新药的临床前开发 , 并且能维持微芯生物研发及运行5年左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