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古籍|李渔:有现代观念的古代文人( 二 )


当时 , 夏李村前有一条大路 , 南北分别通往兰溪县永昌镇与游埠镇 。 人来人往 , 络绎不绝 。 李渔倡议募捐集资 , 建一座凉亭 , 乡人无不赞许 。 亭子建好后 , 白墙黑瓦 , 亭内两侧砌有石凳供人休憩 , 还有石子小路 , 很是别致 。 这时候 , 乡人们商议得给凉亭取个名字 。 当地财主李富贵觉得自己赞助了大笔资金 , 非要给亭子取名为“富贵亭” 。 李渔觉得太恶俗 , 就阻拦说:“且停停 。 ”意思是说 , 你暂且停一下 。 财主说:“我给亭子取了名 , 你不同意 , 那你说该叫什么好?”李渔笑着说:“我已经说出名字了——且停亭 。 ”财主还想争论 , 李渔又说道:“且自在这里停一停 , 歇歇脚 , 怎么不能叫且停亭呢?”并专门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 ”此后 , 此亭此联一直为后人传颂 , 并被列为“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一 , 关于它的典故也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
除了且停亭 , 李渔还倡修水利 , 牵头兴建石坪坝等四处堰坝 , 挖掘伊坑等沟渠六华里 , 使易旱的黄土丘陵地带形成“自流灌溉” , 改善了农田水利 , 令村民们受益 。 据《龙门李氏宗谱》载:“伊山后石坪 , 顺治年间笠翁重完固 。 彼时笠翁构居伊山之麓 , 适有李芝芳任金华府刑订厅之职 , 与笠翁公交好 , 求出牌晓谕 , 从石坪处田疏凿起 , 将田内开凿堰坑一条 , 直至且停亭 , 复欲转湾伊山脚宅前绕过 。 公意欲令田禾使有荫注 , 更欲乘兴驾舟为适情计也 。 ”石坪坝后人誉为“李渔坝” 。
尤为看重心理上的“养生”
善本古籍|李渔:有现代观念的古代文人
文章图片
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的“颐养部”中十分细致地记述了日常养生的方法 , 包括调节情绪、顺应四时、防止忧虑、饮食合度等方面 , 大部分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阐发和论述的 , 其中有很多方法都和现代人的养生观念不谋而合 。 而他自己活到了虚岁七十 , “人生七十古来稀” , 在当时 , 也算是少见的高寿之人了 。
李渔尤为看重心理上的“养生” , 他认为 , 养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心态要乐观 。 要想身体好 , 首先就要“心和” , “心和 , 则百体皆和” 。 一个人 , 强心才能健体 。 那么 , 如何才能心和?在书中 , 他将“行乐”列为第一 。 这里的“行乐” , 不是寻欢作乐 , 而是指如何保持心情舒畅 。 他对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应当如何摆正位置和心态 , 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解析 ,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退一步法” , 富贵者应“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 才不会损身;贫贱者当遵“退一步法” , 即通过与自己逆境的比较 , 获得心态的平衡 , 才不会致郁 , 也就是人无论贫富 , 对待人生都要懂得“退一步”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 “退一步”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疏导 , 保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心态 , 承认差距 , 降低目标 , 使自己从矛盾和苦恼中解脱出来 , 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日常养生中 , 李渔对“睡”甚是推崇 , “养生之诀 , 当以善睡居先 。 ”睡能还精 , 睡能养气 , 睡能健脾益胃 , 睡能坚骨壮筋 。 但睡宜有节 , 如午睡最适合于长夏之时 , 因为“长夏之一日 , 可抵残冬之二日;长夏之一夜 , 不敌残冬之半夜” , 加之暑气伤人 , 易感疲倦 。 当在午餐之后片刻 , 食物已消化之时 , 待睡意自来 , 不可存心强求 , 如“手倦抛书午梦长”之举最得“睡中三昧” 。 此外 , 睡必择地 , 地须静、凉;睡须静心 , 无烦事萦缠 。 这样的睡实在是“生平最有效之药” 。
在饮食上 , 李渔始终把蔬食当作上等的美食 , 他说:“吾谓饮食之道 , 脍不如肉 , 肉不如蔬 , 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 ”他认为 , 对于养生来说 , 精工制作过的肉不如普通的肉 , 肉食不如蔬菜 , 这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更贴近自然 。 蔬菜的好处不仅最为养生 , 而且清淡、干净、芳香、松脆 , 是美味无比的食品 , 它的最大优点在于一个“鲜”字 , 这一点 , 是不是也很像我们现代流行的“轻食主义”?(李巧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