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明月逍遥客|虞世南的《蝉》为什么被称作大唐的第一咏蝉诗

如果要用一个声音来代表夏天 , 我们最先想到的 , 一定是蝉声了 。 碧绿的树梢上 , 人们总能听到蝉连续不断的唧唧的鸣叫 。 有时候它很聒噪 , 吵得我们难以入眠 , 但更多时候 , 我们把它视为夏天的象征 。 因为到了秋天 , 蝉就很少鸣叫了 , 也就有了“噤若寒蝉”这个成语 。 由于蝉独特的生活习性 , 几千年前的古人就乐于把蝉作为描写或歌咏的对象了 。
《庄子》曾说过:“蟪蛄不知春秋 。 ”就是说蝉寿命很短 , 不知道春天和秋天的存在 , 所以很多文学家把蝉作为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意象 。
清風明月逍遥客|虞世南的《蝉》为什么被称作大唐的第一咏蝉诗
文章图片
初唐名臣虞世南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蝉》:
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是历经南朝陈、隋、唐三朝的传奇人物 , 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 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 他在文词上绝顶的造诣 。 古代关于咏蝉的文学作品很多 , 但是最早把蝉作为寄托心志的歌咏对象的 , 应当数这首诗 。 古人喜欢咏物 , 唐朝诗人也将咏物诗推向一个顶峰 , 技法纯熟、气象万千 。 虞世南的《蝉》 , 无论从创作时间还是艺术水平来说 , 都可以称作大唐的第一咏蝉诗了 。
这首诗从开篇就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 刻划了一只儒雅风流、不染世俗的蝉 。 “垂緌饮清露” , 垂緌 , 是古时候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 , 这里指代蝉的触须 , 好像那垂下的帽带 。 蝉儿栖息在高高的树梢上 , 以清澈的露水为食 。 诗的第一句 , 就把一个士大夫形象的品性高洁的蝉 , 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 。 那么 , 蝉在树上都做些什么呢?“流响出疏桐” , 流响 , 是指传播得很远的声音 。 这只蝉很特别 , 它在高大的梧桐树中发出绵绵不断的鸣叫声 , 即使是很远的人都能够听到它那嘹亮的声音 。
接下来 , 诗人要向读者解答蝉声远播的秘密了 。 “居高声自远” , 是因为它身处高位 , 所以声音自然能够传到远方 。 “非是藉秋风” , 诗人在最后一句着意强调 , 蝉声绝不是借助风力的传送 。 这两句还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 ,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非是藉秋风 , 居高声自远” 。 因为使用了倒装 , 强化了蝉居高的特点 , 也让文字不同寻常 , 更具有诗意的美感 。
清風明月逍遥客|虞世南的《蝉》为什么被称作大唐的第一咏蝉诗
文章图片
既然这是一首咏物诗 , 那么虞世南绝不是单纯地描写一只蝉的生活习性 , 而是通过蝉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 这只蝉垂触须、栖高处、饮清露、出流响 , 字字在描写蝉的特点 , 却处处暗含着象征的意味 。 垂触须 , 象征着地位显赫的达官贵族;栖高处 , 象征着德行高洁的君子;饮清露 , 象征着言行清高 , 不随世俗而改变;出流响 , 象征着美好的声名远播天下 , 具有教化他人的力量 。
最后两句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 诗人一反常态 , 认为蝉声不是依靠风力 , 而是因为自己身处高位 , 所以一言一行才会那么引人注目 。 他是在告诉世人:自身修养高尚的人 , 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凭借 , 比如权力、金钱、贵人 , 自然就能声名远扬 。 在诗人看来 , 精神的高度远比现实的高度重要 , 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成为世人景仰的君子 。
【清風明月逍遥客|虞世南的《蝉》为什么被称作大唐的第一咏蝉诗】不难看出 , 诗人由衷地喜爱笔下的这只蝉 。 而实际上 , 他在创作这只蝉的同时 , 也把自己的形象融入其中 , 也就是以蝉自比 。 史料记载 , 虞世南外表看上去有些怯懦 , 弱不胜衣 , 正像蝉一样弱小 。 但是他为人博学多才、清高耿介 , 深得唐太宗的器重 。 他一生也算是富贵显赫了 , 但是真正让他备受景仰的 , 不是高官厚禄 , 而是他的德行和才学 。


推荐阅读